第一百五十七章:封侯(第4页)
张安世道:安南人刚烈,倘若武官都从大明这里调任,他们只怕不服。而以当地的土人为主官,再设教导,这教导由我们自己出人,这让他们更好接受一些。
朱棣颔首:这个也可照准。还有这里,各府县用包税制总督府不管辖诸县,所有的父母官,都让安南人设一个小科举,来选用官员……这……我大明不派流官,这安南百姓,是否会离心离德。
张安世道:此时安南土人,对我大明颇有防范,让当地土人中的读书人来治理,最好不过,而总督府,只管在下头,设一个类似于都察院一样的机构,核查各府县土人父母官的不法行为即可。
至于征税之类的事,由我大明按照安南国往年的情势,制定出一个税额来,教各府县自行征收,如数给总督府即可。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还有各处海港,统统由总督府辖制,商贸可自由往来……并在各处设总督府的市舶司……嗯……这个倒没有什么疑义,总督府下头,照我大明的法子,也设六司,户、刑、吏、礼、工、兵……这六司……也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显然看得极认真,口里继续道着:总督府所有人员,都以商行雇佣的形式,建立薪金体系,分二十一等……还有……
朱棣一页页翻过去,大抵心里有数了。
张安世所希望的,是一个能够大明的商贾可以自由出入,同时在整个安南,设立两套行政体系以及两种军制的系统。
两者之间,互不统属,却又可相互依存,彼此又可相互掣肘。
就如总督府直属的所有人员,几乎安南人无法参与。可安南本土的一套体系,商行也不插手。
朱棣道:若是这些土人,离心离德,怎么办
张安世微笑着道:陛下,安南与我大明不同,大明九成九都是汉人,倘若照这样办,确实可能会离心离德。
可据臣所知,安南的情势更复杂,就说南北安南之间,占城人和北方的安南人其实就一向对立,再加上还有其他各族各部的人丁,我大明给了安南人足够的位置,他们即便离心离德,也没办法协同一心,若当真有人心怀不轨,也可借用他们的对立,分而治之。
朱棣听罢,抬眸看着他道:安南也沿用科举
张安世道:安南的读书人也不少,读四书五经者,也多如牛毛,只是让他们的读书人进京赶考,只怕以他们的学问,是绝不可能中进士的。
张安世顿了顿,接着道:所以臣的意思是,在安南,也设科举,为小榜。
朱棣笑了笑道:这科举……还是有些用的,说不准,你的书……还可卖去安南。
张安世乐了:臣希望四海之地,都读臣的八股书。
朱棣大笑起来:你的心倒是不小。
随即,朱棣问出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能挣银子吗要知道,四卫人马驻扎在那里,还在总督府派遣这么多人员,这些可都是银子。
张安世信誓旦旦地道:陛下放心,臣将这安南的收入,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市舶司的关税,另一类为当地的税赋,这第三类,则为商行与安南通商之后的利润,有此三种财源,一定可以财源广进。
张安世随即又道:除此之外,臣以为……在安南,还是要推行教化,臣打算……让人印刷四书五经百万册,陆续送至安南,以低廉的价格贩售!
还有邸报,商行也准备一些银子,在各州县建立孔庙,同时设报亭。
朱棣的脸色有些怪异起来。
不过随即,他明白了什么,眼眸微微张了张,爽快地道:如此甚好,要先取之,必先予之,这四书五经,朕从内帑里掏银子,不必商行出,四书五经在安南……只售一文钱。
张安世顿时大喜道:陛下振兴文教,若孔圣人有在天之灵……不知该有多欣慰。
朱棣却是淡淡道:孔圣人在天上倒也罢了,他若是借尸还魂,朕第一个诛他。
张安世尴尬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了。
倒是朱棣很快打破了尴尬,道:这个章程,朕准了,其实……商行如何挣银子……不,如何治理一方,朕也是头一回,如今是夜里行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照着这个方法来,以后再斟酌着去修剪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