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的姐夫是太子女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第4页)

  解缙不禁诧异地看着张安世,他面色古怪,甚至有点怀疑,张安世这个家伙,是不是疯了。

  他这是想找死吗

  杨荣目光沉着,观测着每一个人的反应。

  许多人已露出了怒色了。

  毕竟……州县官是朝廷和百姓两头吃,可他们吃的却是州县官,可现在,你张安世砸我们的锅

  众人一时间没有吭声,可殿中的气氛,骤然之间冷了下来。

  解缙眼里带笑,他对此求之不得呢!

  这张安世已经膨胀到了这个地步,真以为,可以和全天下作对吗

  这岂不成了第二个董卓,非要找十八路诸侯讨伐,是吧

  太祖高皇帝,只怕胆魄也不过如此。

  朱棣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视而过,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他手抚案牍,道:今日所议,暂且作罢,文渊阁诸卿留下,各部尚书留下,张安世留下。

  这么一个廷议,居然果断地被朱棣踩了刹车。

  百官脸色都极不好看。

  收益本是固定的,每年能有多少冰敬、炭敬入账,都可根据一个人的官位高低,算出个大概来。

  可问题就在于,一旦砸了锅,自己的宅邸置办了,各房的妾也已经纳了,奴婢也买了这么多,车马还有族里的各种开销,都是照着自己的收入来匹配的。

  这个财源若是断了,就真的要吃土了。

  这真比空印案还狠,这是教人饿肚子的问题。

  众臣无言,只是满脸乌云地沉默着,而后行礼,告辞而去。

  留下来的,无外乎是朱棣最信重的几个大臣。

  朱棣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踱步,随即却是抬头看一眼夏原吉,道:夏卿家乃户部尚书,给朕说句准话吧。

  夏原吉苦笑道:陛下,不可如此。

  他简洁有力。

  朱棣脸色冷然:夏卿认为……此策不通吗

  夏原吉道:任何国策,想要贯彻,都要天下官吏能够上下一致。照安南侯所言之法,对国家确实有莫大的好处,对百姓也有莫大的好处。可臣认为,若要实施,必定举步维艰。

  夏原吉顿了顿,又道:臣之所言,乃肺腑之词,绝无私念。其实安南侯所言之法,户部并非没有人有过这样的念头,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他没有一句是敷衍,都是大实话。

  朱棣却是沉着脸道:只要对你们有好处,才可贯彻执行,是吗但凡没有好处的,那么就寸步难行,这样长此以往,则朝廷的税赋越来越少,百姓缴纳的税赋也越来越沉重。十年、百年之后……再大的骆驼,也是要被压垮的。

  所谓道德滑坡,其实王朝兴衰,也是一种滑坡,因为掌握了国器的人,会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如朱棣所言,一次又一次,拒绝执行对他们不利的国策,可每一次,对他们有利的旨意,却都能得到充分贯彻,如此一来,形势对他们越来越有利,直到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越来越膨胀。可与此同时,朝廷的财政必然出现巨大的亏空,百姓也会因为这种合理合法的侵占变得日益难以生存。

  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入下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