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9章(第2页)

  这个数量听得戚继光与陪于末坐的炒铁郎君对视一眼,俩人脸上一个尴尬一个狂喜,尴尬的自然是炼铁郎君……戚继光今天才刚拿着几十年前的旧账跟他问过,过去铁厂一年给京师供铁七十万斤还尚有余力,如今一年二十万斤常例匠人都闲着产能上不去。

  东三边也是用兵器大户,尤其戚继光,手底下就有铁厂偏偏产能上不去,他能有什么办法?

  戚继光脸上的狂喜很快隐去,对陈沐摇头道:“恐怕要让靖海伯失望了,遵化铁厂如今驻军九百八十,是军比役夫多、役夫更比匠人多,十月到四月,民匠军匠仅有二百二十,如今民夫征调已完,回乡种田,白冶城仅有工匠七十七。”

  “城内有炼铁炉二十五座、铸造炉五十六座,多数都已废置,匠人与学徒可随地招募,但本地矿山采尽,官属林场亦无木材取用,民属林场既要买木材又要雇脚夫,本地炉户已无利可盈。”

  陈沐缓缓颔首,这种情况他还真没想过。

  他不关心没有铁矿、没有木柴,他只关心一点——陈沐向炒铁郎君看了一眼,这才对戚继光问道:“白冶城匠人,技术如何,可会炼焦炭、可能担当天下顶尖?”

  戚继光一听陈沐这么问,面上愁苦眨眼褪尽,转头瞪向炒铁郎君,那意思再明白不过。

  ‘机会给你了,给戚某抓住!’

  炒铁郎君福至心灵,起身抱拳慨然道:“白冶城炼铁炉矮者一丈七尺,日出铁两千斤;高者二丈三尺,日出铁三千斤!官匠皆为熟手,只要铁矿、木料齐备,全盛之时半年炼铁七十万斤不在话下!焦炭更不必说,京畿之内随便哪个煤场都会!”

  “不过……”说着,语气又矮一头道:“那,那是嘉靖年的事了,如今匠丁稀少,二十万,二十万斤不是问题!”

  陈沐拍拍手,他就爱听这个,只要你有技术,别的都好办,他对戚继光拱手道:“别急,等我人手过来就开始探矿,戚帅等我仨月,缺矿缺木都不是问题。”

  陈二爷摩拳擦掌,打算让信奉能源可再生持续发展的老祖宗们见识见识咱暴力开矿的本事!

  别人不知道矿在哪、不知道矿有多少,他知道啊!

  这儿可是北直隶!

第二十八章

基础

  在戚继光那,陈沐得到了几幅顺天、蓟镇的详图,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绘图制法让他一眼就认出这出自宣府讲武堂学员之手。

  从遵化离开的回程陈沐没再选择骑马,被戚继光的旗军沿途护送至永平府开平中卫,在那乘船沿沙河南下至海口,转称海船沿岸行船不到一个时辰便回到大沽口。

  这条河道极为便捷,是陈沐认定将来极为繁荣的铁锭焦炭输送航道。

  回到大沽,陈沐不再心浮气躁,精心整理着自己这趟出行所得,他要开始投资商贾办厂了,张居正的统一税法对西北农户并不友好,但大体上使用白银缴税的优势更加明显。

  农民得到更多自由,给城镇带来更多活力;工商业者如果没有土地就可以不纳丁银,也鼓励了工商业,这给他想做的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唯独有一点陈沐不大满意。

  离开大沽前,他又派人给张居正府上递信一封,一方面说出他想在天津东部沿海大干一场的想法,另一方面则再次跟张居正商议给商贾行重税,同时请他再考虑自己把国中藩王弄到国外的想法。

  宗室这个问题不必多说,去年九边耗粮八百万石,宗室俸米也是八百万石,在陈沐看来哪个地方不能帮朝廷‘清理’一些藩王,丢出去当岛主多好啊。

  至于商税,则是张居正与陈沐分歧最大的地方了,陈沐主张对部分商贾收三成重税、余下与民生有关的则酌情收十税三至三十税一不等的分类计税,这对他来说是老生常谈了,上次进京他就与户部聊过烟草重税的事。

  这一次,张居正又搁置了。

  宗室的事张居正回信里压根没提。

  至于后者,张居正在信里倒是提了一个设想,鉴于四洋军府已成定局,在沿海各省皆选一港开阜,以规范管理海商进出海口,行七税一的重税,这基本上就是延续张居正先前对海商收税的标准,国内工商业则依然以三十税一的税率。

  因为他认为对商贾行重税会导致物价提高于民不利,引据经典,包括但不限于明太祖朱元璋、北宋王安石、汉代桑弘羊以及《孟子》来反驳陈沐竭泽而渔的重商税。

  还是有钱了,过去太仓银年年负数,隆庆出也不过才攒下八十多万,海关税与南洋军府京运一年给朝廷增收近三百万银,财力不是那么捉襟见肘,朝廷决策层一下就舒服了。

  要搁到以前,陈沐应该就认下读书少的亏,不吭声了。

  但最近认识了徐贞明,很受他那股气魄的鼓舞——朝廷不听,是因为我的准备不充足,那我就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以完善的条目与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