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1章(第2页)

  精神的匮乏必须得到补充,所以赵用贤去年借视察西北部火焰山一带牛魔王部落的机会沿海岸一路向北为住在冰屋里的北方土民主持祭天,成了大明第一个踏进北极圈的人。

  今年又爬到平顶山上看极光,把自己过得非常快活。

  回到麻家港当天,正赶上来自金城的船队抵达,把赵用贤高兴坏了,抱着盘子边吃边对麻锦道:“麻督军,你看吧,赵某就说两不耽误。”

  盘子里放着巨大的蟹壳,蟹壳里盛着黄澄澄的鸡蛋与蟹膏,溢着酒香,蟹壳边上还有大块指头长的蟹腿肉。

  这道菜叫花雕蟹壳鹅蛋羹,是知县赵用贤手把手教县中厨子做的。

  除了玩,能让赵知县提起兴致的就剩下吃了,别管见过没见过的食材,只要他觉得能下肚,什么吃法都要试试。

  早前他还生吃过野牛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拉个肚子就当让连成串的轰隆响屁陶冶情操了。

  吃到兴起处,赵用贤干脆放下瓷盘,端着雪蟹壳当碗,一勺鹅蛋羹一勺蟹膏就着吃,边吃边吧唧嘴,回应着麻锦对他陈述报关货物:“鹅绒?嗯,鹅绒好;羊毛?嗯,羊毛好;有了这些能让旗军更暖和,我们的棉衣够穿了么?”

  麻锦摇摇头,道:“棉衣第二年就不暖了,着了风雪湿了干、干了湿,还有穿坏的刮烂的,一直都不够。”

  “毛皮袄更耐穿,大概只有四成旗军既有新棉衣,也有毛皮袄,剩下三成只有毛皮袄和旧棉衣,另外三成只有新棉衣没有毛皮袄。”

  倒不是东洋军府亏待着旗军,实在是棉衣在这基本上就是个消耗品。

  哪怕值夜旗军穿着崭新的棉衣棉裤,在这个地方野外站一宿还是会冻僵甚至冻死,棉袄的新旧不能解决御寒的根本问题。

  因为棉袄不挡风。

  最好的御寒方式就是内里棉衣棉裤,外头再套一件毛皮大袄,鞋底还得是加厚的,特别厚,才能防寒。

  “有了这批羊毛,加上咱们今年收获的毛皮,能给旗军做上一身合适的毛衣毛裤了,那大帅的来信是什么?”

  赵用贤撇撇嘴,说实话在麻家港这个地方,大帅来信远比不上一船羊毛有用。

  “大帅……大帅写信教咱做衣服,还画着画呢,除了有点儿丑,哪儿都挺好。”

  赵胖子差点被蟹肉呛死。

第二百零八章

天军

  陈沐还真是专门写信教麻家港被服厂做衣服来的,但他的信其实也难以起到什么特殊意义。

  越缺少对付寒冷的手段,人们越知道如何战胜寒冷。

  没有厚衣服就穿三层薄衣服,双层布料往里面加蓬松的东西御寒,从便宜的芦苇花和木棉到贵的蚕丝团一直到明代才流行起来的棉花,老祖宗们全都试过。

  他能做的,无非只是在棉衣上让织造匠多织些方形纹或棱纹,不让棉花乱跑下沉而已。

  因为陈沐自己也知道,这个时代的棉衣,要比另一个时代填充多为人造棉的棉衣暖和些,而且如果他的人做出羽绒服,也会比那个时代的羽绒服暖和,因为他可以确定,麻家港做的羊毛裤是百分百羊毛、麻家港做的羽绒服也会是百分百加拿大鹅绒。

  呃,可能应该叫亚州鹅?

  总之,为旗军设计衣服,算是陈沐为数不多的癖好了。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想想看,别管你把衣服设计得多丑,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会把它穿在身上,威风凛凛地打上一场又一场胜仗,这种衣服就像一个符号根植在别人脑海中。

  就像已经在边境线另一边变成都市传说的‘绿斗篷’一样。

  始皇帝不也在自己的陵寝弄了一堆兵人摆着,赛驴公认为他们这些喜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既然有军府衙门的命令过来,刚好麻家港的冬季也已经开始回暖,知县赵用贤当即将陈沐书信上的绘图转交给主管军器局被服厂的翟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