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第2页)
喜的不单单是能时常见到儿子,而是皇帝这个提议,意味着布塔施礼并不全是质子,质子是不可能想回去就回去的。
“不过先别急着谢朕,朕还有个忙要你帮呢。”
皇帝今天没穿甲胄,明黄色章纹袍子的袖子背在身后一甩一甩,转头道:“朕打算将国子监扩建,忠顺夫人回去为朕问问蒙古别的部落的王子,还有塞外各个都督同知、指挥使之子,倘若有极其优异的千户之子也行,朕打算让他们进北京读书。”
“就先定在二十人吧,如果忠顺夫人的人选过多,那就好好选选,报给兵部左侍郎吴兑——这对朕是有好处的,对草原上的贵族也是件好事。”
三娘子更觉得这对自己是好事,布塔施礼在北京也是要读书的,可能就是在国子监,那么这些部落首领的孩子将会与他一同学习,那么将来等布塔施礼回到草原,这些人也会是他的助力。
“除此之外另一要事,是近来朝中各边官吏多有信报,开市日多,道路多有不善、陆运甚难,因此朕打算在各处互市之地修路铺轨,方便商贾,担心蒙古诸部误会朕之善意,因此先给忠顺夫人通个气。”
万历笑道:“回去还需劳累夫人,代朕告知各部首领。具体路怎么修、长城外修不修,一来需夫人知会各部首领,二来朕派去寻遍的亲信还未回来,过些日子朕传书归化城再议。”
第三百六十二章
沥青
“你可是回来晚了,王安。”
乾清宫的军事室内,三娘子回去没几日,被万历派去巡阅口市顺带暗查关防的宦官王安便悄悄进了紫禁城。
“朕估摸着你上月就该回来了,可你却跑到北洋去,是不是玩疯了呀?”
盘着腿的皇帝一脸不爽,心里塞满了羡慕,才一脸正经地绷着脸说出两句,便一拍大腿挤眉弄眼地问道:“你这次出去都见到什么好玩的,快给朕统统报来!”
“回皇帝爷爷,奴婢不敢,去北洋是看他们的木轨马车,是否真有那么神奇。”王安倒是并不惶恐,走到皇帝身边献出一副手绘的简陋边塞舆图道:“这是奴婢记录的大市、小市地点与距离,近年边塞口市数不胜数,奴婢一趟走下来竟有六十三处。”
“这六十三处分大市、小市,供蒙古等四十七部与我贸易,大市主贵,一年开市一次、一次期满一月,是供诸部首领们市马易货;小市只开两三日,各地开市月份不同,但一口之地每月都会有一处开始,小市主贱,供诸部牧民与我互通有无。”
“口市如此之多,一年只用上一次,奴婢以为若北洋的木轨马车言过其实,则不必耗费资财修路铺轨,因此特意去看。”
万历缓缓颔首,夸奖道:“你做的很好,那么结果呢,结果如何?”
王安说着用力点了点头,道:“北洋四条并排轨道大率各长十二里,双马拉车,载重为其次,主要是……稳,安全无忧!”
“四条轨道并行,两条向东、两条向西,十二里路被分成三段,每段四里,马车载上货一路跑过去不歇,一段路结束马也累了,换马接着走。”
“奴婢也问明白了原因,过去用重车走得慢不说,单马车就有二百多斤,再载上货,走土路轮子都陷进土里,根本走不开。如今硬木架在软木枕上,铁轮子嵌进硬木轨上,雨雪都能走得快,就是花费要高。”
王安连说带比划地对万历道:“但咱不缺木料,大东洋的金城县每年能运回上百船木料,那些木方做不成大材,但做这些器具却好的很,何况以东洋军府收入折算的贡物,不必考虑成本。”
万历缓缓颔首,他大致对北洋的木轨马车有些许印象,随口问道:“那他们为何铺长一些呢?”
“可长不得,就算用在口市铺上几里地,北洋的叶公都很担心,怕趁没人的时候被百姓军民将枕木、硬木卸去变卖。”王安说着俩手一摊:“官军也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在沿途盯着那条路不是?”
万历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回头看向桌案上摆着的图纸,上面绘制了清晰的路线,由各个口市通向周围的大部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青城’归化城,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连通,成为明军出塞探明未知地形的物资集散地。
对他乃至整个明帝国而言,俺答病重是明军出塞最好的时机,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一旦下一代继承人稳定了,他再想要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战争只是他最后的手段,但明蒙双方都会把这一切推向战争边缘。
除非他什么都别做。
可什么都别做……那不把朕憋死啦!
如果说在大明腹地修这条这样的路都会被偷走木轨,那出塞去修更得丢了,万历百无聊赖地举起双手把大袖子晃荡下来,像托着什么东西,最终撇撇嘴道:“朕还以为有了了不得的好东西,没想到还会被偷,唉……那还是修土路吧。”
木轨道的优势很明显,平稳、有利于大规模运输,想快就少拉点货、想多拉点货就整体稍慢一点,马车不容易坏在路上。
最关键的是速度可控,出发点将货物送出,多久之后抵达下一个位置换马的时间都是可以准确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