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5章(第4页)

  皇帝认为是现在,可他不敢说也没法去说;而内阁首辅认为自己不在后才是学生执掌天下的开始,在那之后,世间不会再有任何人像他一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

  如果说朝廷决策程序是一套规则。

  那么矛盾就在于张居正想要让皇帝利用规则来加固皇权,却将自己放在规则之外。

  事实上,这一人为的矛盾才是万历皇帝地在听到内阁认为向北用兵的时机已至后立刻欣然点头的原因——他要威望,他迫切地需要用战争来换取威望,来尽力一点点挣脱束缚在身上的枷锁。

  从陈沐那,万历学会了如何引导民意。

  现在,年轻的皇帝计划用民意来冲破枷锁,这场收复乌梁海的战役就是取得民意的第一步。

  “粗算?”

  万历摇着头道:“朕要精算,让天下普查,朕以后要用;去电报房问问梁梦龙,戚大帅的兵走到哪了。”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东北

  皇帝对战事的关心很快被朝臣知晓,跟着王安一同进宫的不单有他手上一摞摞书信、战报,还有张居正。

  “七日前,戚帅已入泰宁卫;兵部亦遣李成梁于辽东佐攻,安定东北。”

  这是张居正第一次进入万历皇帝的军事室,他环顾着周围奇怪的陈设,将战报放在万历舰船模的甲板上,坐下后对皇帝道:“陛下不必为此心神不宁,他们都是国朝的能人干将——必收全功。”

  “李成梁,是干将。”不知是叛逆的心思作祟还是受陈沐早期教育留下的顽疾,万历皇帝对老师给予两名大将的评语仅承认关于戚继光的那部分,而对于李成梁则多有保留,摇头道:“他若是能人,何须养寇自重。”

  张居正并不生气,他轻轻笑了一下,对皇帝道:“陛下说李氏养寇自重倒也不错,但朝廷需要他养寇……您常挂在嘴边那核心利益四字,国朝的核心利益在哪?”

  帝国首辅扬手指了指墙上悬挂的舆图正中,他发现皇帝这秘密军事室实在太合乎心意,谈及军事时几乎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手边。

  他指的是舆图正中的明朝本土:“两京一十三省,与这比起来,西洋、南洋、东洋、东北、西南,不值一提。”

  万历缓缓点头,让他讨厌的感觉又来了,老师又说对了……大明的核心利益是两京一十三省,这是天下所有人的共识。

  根本不必多说。

  “老师说的是,正是因此朝廷才要打这场仗。”

  在五年、十年里,只有土默特蒙古有能力威胁大明本土,而京师最坚固的城墙戚继光,在数年前提出其认为大明难以防御土默特部是因为丢失兀良哈三卫,那可以算作这场战役的起因。

  “说到李成梁,陛下兴许不了解东北的局面,臣可为陛下讲解一二。”

  张居正的脸上依然带着那副似乎无所不知的神情,尽管朝廷两京一十三省他都没有走完,但早年的翰林经历让他对天下各地都有很深的了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份自信来源于做翰林时张居正喜欢招待各个地方进京的文武官吏。

  尽管那时候他很年轻、也没什么钱,但每每有官吏进京述职,他都会取出酒菜来招待他们,从他们口中打听四方要闻,因此各个地方的情况都略知一二。

  “自本朝立国,女真对朝廷一向恭顺,兀良哈的名字就来源于女真言语,意为林中之人、野人,直至土木堡之变。世人皆知土木堡之役于少保卫北京,守住都城稳定朝局,却鲜少有人知道当年亦有一支蒙古军侵攻东北。”

  “东北过去叫努尔干都司,臣听说以前各部朝贡首领皆在此集结,后来努尔干都司废弃,改在三万卫集结。”

  “朝廷并无余力驰援辽东,东北的局面就是在那时坏的,被攻陷城寨、摧毁村社皆好修补,人心却最难弥补,在那之后朝廷在东北做什么,都显得力不从心。”

  张居正说着干脆起身,指着舆图上东北地方对万历皇帝缓缓道:“戚帅曾说朝廷无法遏制土默特的原因是失去节制兀良哈三卫,臣也是认同的,蒙古在逐渐做大,正因如此。”

  “海西女真中有一部名叶赫,不知陛下可知道?这个部落是过去没有的,他们的首领姓土默特,就是蒙古潜移默化在东北扩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