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官场:书记的第一红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6章 新的一扇门!!(第2页)

林将军有兴趣,就聊这些话题,聊得非常高兴!

本来老人是不吃晚饭的,但是到昌河他主动提出要去夜市街看一看,尤其是听说昌河之前还有老码头街,他更有兴趣,又提出要看码头早市。

当年的昌河县是没有跨河大桥的,所以大河两岸老百姓的交流必须要依靠码头轮渡。

那个年代陆路交通非常的落后,水路交通在那个年代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读过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人都大抵能够想象那个年代水路交通和码头文化的繁荣!

昌河以前有老码头,如今老码头没有了船只,但是码头那一带的饮食风格还是得到了保留,之前码头的那些店面还是依旧存在,而且经营保留得非常的不错。

码头的早市和夜市都很繁荣,码头早市还有早酒文化,早上的饮食有米线,水饺,汤圆等主食,另外有牛肉,牛杂,猪肚,卤菜等等丰富的下酒菜。

很多本地的老汉儿早上吃早酒,一坐下来就能侃几个小时,码头十多个店面人潮汹涌热闹非凡,而且当地人还习惯在码头这一带卖农家菜,所以码头虽然没有了过渡的船泊,但是多年的生活习惯还是保留下来了。

林将军看到这样的人间烟火他特别的高兴,王剑飞让人安排了一席早餐,还专门备了一点酒,将军喝了一点酒,吃了一点东西,看着码头附近开阔的大河,兴致高昂。

他在昌河县生活的那个年代,恰就是码头最繁华热闹的年代,那个时候从码头乘船可以直接入洞庭湖,然后再去雍州,他当年出去求学从军也都是走的这一条水上通道。

他对当年这一条河的几个险要所在如数家珍,又还提到逆水而行的拉纤文化,昌河的一个老码头,

似乎一下打开了老将军的记忆闸门。

而王剑飞也通过这几天的陪同,对昌河的古往今来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发展变迁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发展的问题他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昌河县回到了雍州,送老将军登上了返程飞机,王剑飞又写了几篇文章!

写文章是个思维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迫自己思考和读书的过程,王剑飞为此还专门看了娄西等几个地区的地方志和历史典籍。

他意识到要发展娄西州等这些地方,交通大投资必须不能落下,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具备战略的意义!这几年国家正在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上继续投资,主要投资的领域就是基础建设,其中尤其是公路建设的投入非常的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