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 干私活的女助理(第2页)

他们五个人,以后很可能不是王教授用,而是这位林师弟。

问题是,他们能站在这里,就是冲着王教授的资历、能力才来的,把他们扔给一个小孩算怎么回事?

一时间心思各异,念头万千。

随即,冯琳又递过来几份资料:“机器你们大致都用过,完了看一下手册,熟悉熟悉。这是研究计划,这个要着重了解。有疑问要及时问,有建议要尽早提……”

几人点头,接过资料,又顺手翻开:

材质与工艺分析:早期铜器冶金技术演变·既半坡遗址出土铜器合金成份研究。

保护修复技术:黄土高原出土铜器腐蚀机理与干预措施·既脱盐、缓释保护技术。

前者属于工艺复原,后者属于修复保护,很全面,也很有指向性。

只看这两份研究计划就知道,项目组立项前下过大功夫:既避免了与同校、同省、乃至其它研究机构重复申报的可能性,又具备了一定的前瞻性。

特别是后一项,虽然是垂直细分项目,但现阶段尚处于空白,前景相当广阔。说简单点:但凡能研究出一点成果,就是好几项专利。

论文更是刷到飞起。

顿然间,几人的心里安定了不少:虽然台上那位咋看咋不靠谱,但导师还是很靠谱的。

但越过标题,翻看具体内容时,就像是约好的一样,五个人的脖子齐齐的往前一伸:

pi(项目总负责人):王齐志。

-pi(项目共同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林思成。

像是不敢相信一样,又看了一遍:没错,不但是子课题负责人,还是项目共同负责人。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除了主要研究方向之外,明确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摸块、实验阶段及进展预估,都是由他设计。

除此外,以后日常实验分工、数据分析、实验进度督促与检查,以及协调跨学科引导与协作,统统由他负责。

等于导师该干的活,他至少要干一半。导师只要不吱声,实验室和项目组就是他说了算。

问题是,先不说他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份报告是不是真的是他计划的。按规定,子课题必须博士以上,项目共同负责人必须副高。

但这位,才大四,本科都没毕业……那立项的时候,标书是怎么过的?

诡异的是,学校竟然批了?

正惊疑不定,其中的一位本科生嘀咕了一声:“听说,他是林副院长的孙子?”

其他四位没有吱声,但直觉不大可能:暗箱操作,输送科研资源的迹像太明显,有些过于明目张胆了。

几人胡乱猜测,冯琳冷眼旁观。

因为王教授说过:按照林思成的计划,项目一旦开始,强度会相非常大。这个强度指的不是时间、体力,而是对专业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