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真练进去,一拳一脚皆令人陶醉(第2页)
而是练着玩,打不两拳,开始聊天,站不了一会,就开始天南地北,思想早不知道去哪里了。如此的玩何以能进阶?
你约他一起练练,他没有找不到理由不来的,长此以往,怎么会对他有信心?
只好你玩去吧。这样做不仅是对师傅的不尊重,更是对艺术的不敬。三番五次,你会有兴趣教他吗?
先贤也好,师爷、师父也好,不是不想传,而是难得其人。徒弟很多,成就者一人。
你能说那些人都天资差,不够勤奋么?
非也,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先贤和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要择人而授。
君不见很多名人记挂的徒弟名人一大堆,可真有达到高境界的人吗?我看极个别或许有。那么多人就没人能够取悦做师父的?
也不是,徒选师、师选徒难了。从很多人的后学中看看练的,就知道根本没有东西,或许做师父的就没有东西,更多原因是后人未得真传,只传给了个别人。
王宗岳早就有评论,斯技旁门甚多,太极如是,形意亦如是,不说外门,就是同一门,也是旁门左道有所不同。
所以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是有道理的,盖因大多数人达不到那个境界,就像高考,很多人成绩接近,成为状元者寥寥。
这还是公开的同堂授课,那种法不传六耳的传授可想而知就更难了。学戏的也很多,能达梅兰芳水准的有吗?
钢琴也是公开的教,能达到肖邦水准的又有几人?
李存义先生已说能称国术者,形意也,这也是经过战阵的提炼和总结的艺术家。年轻时在宋家也受益匪浅。
可到了今天,风格独特的抖绝劲李老先生并未有微词,可某些后人却有了鄙夷之心,难道你们比李老先生还聪明吗?
阳春之曲是高雅的艺术才配有的称号,非俗有的流行或者某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所能望其项背,也只是存在于个别流派的个别人手中,书画、戏曲、武术、中医莫不如是。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有的人蜚声天下,广为流行、倍受称颂也未必是,有的人默默无闻,却身怀和氏璧。
形意拳也是这样,真的艺术只存在于个别流派个别人手里。
形意拳的真东西!
发人
形意拳发人必须要挨紧了对方,脚踏中门,在对垒的一瞬间感觉自己身上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感觉无论从哪个方位都可以将对方发出。
自己感觉越舒服,对手就会越别扭,自己越感觉舒服,占的主动就越大,发对方就会越远。
发人靠的的是有利的技巧,如果和对手接触感觉别扭,说明占的方位不对。
传统武术必须要口传心授才可以练好,并非靠看书,看视频,看图片就可以练习的。
形意拳也是如此,因为同一个动作看似非常的相似,但是里面细微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大的框架一看就知道,但精华的部分就在细微的地方产生。
所以要想学好形意拳必须要手把手老师带形意拳是为了实战而产生的,没有技击就失去了灵魂。
形意拳的技击效果并非完全是靠体力去完成的,里面存在着很多的技巧,速度和力量是技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