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4页)
“你们父子俩当初承诺过,要拉拔族亲的。”
时日虽浅,江知与进步了不止一点点。
家里马上大祸临头,这点鸡毛蒜皮的口角官司他还嫌可笑。
“我没拉拔吗?晒大酱的方子我亲手交给你的。”
有爹爹在,夫君也在他身侧站着,江知与不软不硬说完,补了句硬气话:“你身为族长,难道只想让自家儿孙晒酱?一个族人不叫?”
宋明晖给他补刀:“家里没银子吧。人穷就别摊大饼,这么点族亲,地给了,方子给了,铺面也是我家出。主营生产你都管不好,还带着这么些人大张旗鼓的来找我算账。你若管不好,收拾收拾退位,把族长让给我海哥当,这些就都是我的族亲,我来管。”
话说到了点子上。
豆制品加工坊那边,好几家人合伙,每天在农庄里就能把豆腐卖光,要把生意做到县城去,还得加人、加石磨。
他们各家占了股,是豆制品加工坊的“老板”,能拿分红的。
余下小利,就愿意给人喝口汤。各家都能,水里散养着,喂食也简单。
养鸡是少数,一家三五只就够多了。
“你夫婿读书,应该是吃鸡多。”他们说。
读书人养得精贵,哪会跟他们一样,十年如一日,吃个瘦鸭子都美得很。
要说生活习惯的话,他们是睡床多,丰州都盘炕。
饮食没多大差距,两边米面都吃。
说起盘炕,他们不由聊到自身。
“江少爷,你说我们棚屋能盘炕吗?”
他们不敢奢望在农庄盖房子,这都要占地的。
只听佃户们说,进了八月,就有秋凉。丰州的秋老虎只来几天,过了中秋,就要穿袄。
现在已经到七月,他们返乡,也得重新建设,有人早早打算,开始忧虑秋冬怎么过。
江知与说:“棚屋四处漏风的,天冷不好住人。红榜的账目看了吗?余银很多的,进了八月,还没说法的话,我就安排人,划地给你们盖房子,土屋茅草房的,先住着。”
初期疑难解决,余下的大头花销是安置费。
不论是本地盖房子,还是回乡盘缠,人数积累后,数目很大。
江知与要等八月,一是看家里能不能渡过难关,二是想朝廷能出些钱。
账上银子,盖不了一千人的住所。
百姓们初安定,手头银钱没几分。吃喝还得发粮,这头都是消耗。
他们算不了太大的账,信得过江知与,听他这样说,心里就安定。
“那我们还住农庄吗?把你的良田都占了……”
江知与安抚道:“没事,你们看,现在厂子都开始榨油了,务工的人得有住处。不论是你们留下,还是我另外招人,房子总不会白盖的。”
他们留下会更好,这样子安置合情合理。
夫夫俩忙着榨油,宋明晖回府,找人销赃金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