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章(第4页)

  他们想要保留一批人才,今年不录用,来年再录。

  有的搅浑水,悄悄留出“差生”。

  这样一来,就有很多考官故意落卷。而其他不知情者,还在兢兢业业捕罗人才。

  里头的信息差,导致取中者参差不齐。

  大堂对卷,考卷的质量,让在场众人都沉默了。

  主考官孟培德不填榜,发了好大的脾气,叫他们集体搜卷。

  “科举是抡才大典,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党什么派,哪个敢荐既没学识又没才干的卷子,我便要问问皇上和太子,这人才是给大启朝选拔的,还是给你们哪个人选拔的!”

  搜卷就在大堂进行,孟培德巡场,看他们搜。

  每届科举取中者有限,落榜者众多,当众看,也是落卷多,补录少。

  孟培德精力有限,盯不住所有人,看所取试卷的质量有所提升,脸色缓和。

  他稍作休息,再次巡场,随机挑了个竹筐,捡里面的落卷翻阅。

  今年考题很极端,文采好的人,不一定有实干,同一人写的卷子,好坏两极分化。文章写的一团锦绣,时事答得一塌糊涂。

  孟培德几天阅卷下来,审美疲劳,也养出了新的阅卷习惯,他先看策问,再阅经史。

  这一看,倒让他看见了一份好的。

  在一堆引经据典、不知所云的凑字数的卷子里,出来了一个言语朴实,文字深刻,道理清晰明了的卷子。

  三策合一的答法也很特别,一张张看完,酣畅淋漓。

  问钱粮,他列举了几样,样样落在了实处。

  因地制宜,大兴农商,是核心内容。其他还有寻良种、搞增产、制好肥,做“农业科普大全”,教百姓种地。

  稍提一句“田地所属”。不是自己的田,鞭子在身上抽,也就是表面努力。

  问商贸,又引用了上一题的农商,同时再做其他内容补充。手工业、小商品、重工业发展,同样能带动经济。

  三题本来就有密切的关联,他又能把商贸的工业发展,跟第三问的水利结合。

  水利建设,一听就需要大把的银子大量的人。答题者提出来了另一种思路,将“建设”与“工程”结合,让这个令人头疼、难以切入,哪里出问题就把补丁打到哪里的难题,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问题,逐步解决。

  孟培德公正客观的来说,三合一的答法,只是特别,并不是唯一。

  三题都言之有物,环环相扣,才让他另眼相看。

  他看了就生气,回头就把卷子扔给落卷的房官看。

  “你给我说说这卷子为什么落了?”

  房官跟他看的顺序不一样,他拿了卷子,先看的经史。

  他懵懵的:“这题能过吗?”

  孟培德见状,拿起这份卷子,往前翻两张,看经史。

  他沉默了下来。

  文章是能传递笔者文思的,是文意畅达,还是磕磕巴巴,不用细看,打眼一瞧,心里就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