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4页)
他们推搡人,确实差点打到客人,那就是要打人。
他们确实也放话说了,养猪就不能买李家的油。
一路说过来,四处传开,就成了“李家不让养猪,还动手打人!”
买油的事,反而成了百姓们对此愤怒的选择。
同样,舆论是把双刃剑。
江家今天没能安抚下来,就接不住这场泼天富贵。
人群散去,理性归来,他们就会回忆、思考,然后发现江家行为上的漏洞。
——早不做宣传,故意闹到李家门口,李家能不恼火吗?
跟着群体作出反应的人,冷静下来以后,不会为了商户老板,跟自己口袋里的银子过不去,转头就会到李家买油。
这是谢星珩不想看见的情况。
等大批百姓聚过来,他就要出去控场。
这要有流程、有铺垫。
先是客人们义愤填膺的来,门口领养活动正常进行,切不可因人多而改变,显得他们早有准备。
再有镖师们“帮”百姓出气,咽不下这口气。
“姑爷呢!我们要见姑爷!”
原来在这里排队的人,不知道李家油铺发生了什么。
看他们气势汹汹,还都以为发生了矛盾,要当众申冤!
具体是什么矛盾,则成了枯燥排队之中的趣事——当个乐子听!
自古狗血得人心。
伙计们跟着演起来,镖师们越不说他们找姑爷有什么事,伙计们就越不去找。
纠缠着的这个事,把人急死了。
后边过来的百姓们又窃窃私语,说着李家油铺太过霸道。
两头消息拼凑,他们发现这事儿原来是江家引起的!
好好的,到别人铺子门前嚷嚷什么?
这能不闹起来吗!
谢星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门口抢人,等同中门对狙。
大家都会代入弱势方,把自己想象成被欺负的人。这种情绪,要引导、自然流泻。不能让它们藏在人心里,缓缓发酵。
一旦“江家不厚道”的种子埋下,前期的“白送”宣传就彻底翻车。往后再有活动,也难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闹哄哄里,镖师们不耐烦了,听着周边说“江家这事儿做得不地道”的声音,跟着嚷嚷:“我们要见姑爷!他得给我们一个说法!”
要说法,也要宣传自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