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2章(第4页)

  以枫江百姓逃灾去丰州县为例,丰州县的盐价,就从十二文涨到了十五文,合算一斗盐价为一百八十文。

  而李家更是涨到了十八文一斤。

  如今翻倍,即使是常价来算,也从十二文钱,涨到了二十四文钱。一斗合算二百八十八文钱。

  这还不算,朝廷凑整,一斗价格三百文钱。

  事关百姓民生,能这样凑整吗?

  谁还记得最初的一斗盐是什么价位?才十文钱而已。一文钱都能买一斤多。

  年底的海城,一派乱象。

  海城是从来不缺盐吃的,百姓不流行囤盐。但今年,因大量百姓抢购盐,一买买很多,盐商趁机涨价。

  从十二文一斤,涨到了十五文一斤。

  十五文钱一斤,也有很多人买,于是又有人涨到了十八文一斤、二十文一斤。

  二十文一斤,也比明年的价位便宜。

  可对于今年来说,也太贵了些。

  所以很多百姓,又跑到沿海地区,去找盐户收盐。

  盐户不敢私自卖盐,但谁家没个难处?缺钱缺狠了,要钱救命了,他们会悄悄卖盐。这也是他们从盐户,转为盐贩的流程。

  可恨官府钓鱼执法,明明知道百姓所求不过是条生路,他们还冒充百姓,捉了盐户当盐贩子处理,家中所有的盐都充公,人从盐户变成盐奴。

  这般作为,引发了小范围的冲突。

  连番的武力压制和暴力对待,以及官兵蛮不讲理抢盐押人的行为,把这批盐户逼到了绝路。

  还没到新政执行的新年,海城就出了一批反民。

  他们投身入匪,一呼百应,把官吏赶走了。

  赶完以后,他们手脚发软,浑然不知以后该怎么办。

  他们不知道做匪徒要去那里,要做什么。

  他们没有地方去,没有人可以投靠,没有武器,没有粮食,也没有钱。

  马上就入冬了,他们除了一家人空空的肚子和薄薄的衣衫,只剩一腔热血。

  好像只有死路一条了。

  沉默里,有人悄声跟杨飞说:“杨大哥,我知道个去处,那里有一船兵器,要过去吗?”

  杨飞倏地回头,目光如电。

  “你怎么知道的?”

  那人年岁不大,瘦小黝黑,赤脚裸背,是典型的盐户样貌。

  他是刘进贤塞进来的联络人,塞到了谢星珩“买”来的百姓堆里。

  那一天人数众多,大家只顾自己的苦楚,没注意到一行究竟有多少人,因他的样貌和孤儿身世,轻易就被信任了。

  他说:“我前阵子去赶海,你知道的,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有好东西,我走偏了,闻见了很浓的臭味,循着味道去找,发现船上死了好几个人。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