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8章(第2页)

  谢星珩要从内破坏,看看能否让海城易主。

  退路好寻,拜同僚所赐,他们一家在百姓眼中、在反抗民兵眼里,是大好人、大好官。

  真要跑路,沿路都是帮手,还能有外援接应。

  当初为着烈火烹油,把他们捧杀至死的对策,成了救命良方。

  这头的布置,需要细细谋划。

  江知与拿了地图过来,夫夫俩连日商议,又让安家兄弟摸路,同时跟刘进贤沟通,让他找联络人,试探一下反抗民兵头目杨飞的态度。

  这里告一段落,已经过去两个月。

  进入十一月,海城迎来冬季。

  这个冬天的海城格外沉寂,走在街巷的百姓面目麻木,各家各户,只有务工的响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都少了。

  在粮价回落、参与制盐以后,城内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可是好景不长,战争爆发,导致游商数量锐减,这座繁华城市,从下半年开始,来的商人屈指可数。

  商人减少,意味着商品流通率降低。

  又因战时风险,货物的价格自然上涨。

  在粮食和盐之外,百姓们的日常所需庞杂,再怎么省,也少不了开支。

  尤其是药物。从前看得起病的人,现在看不起了。从前舍得抓药的人,现在要把药材熬成白水。还有依然舍得花钱,但药物管控,他们有钱也买不着的人。

  这般境况之下,百姓们为着生存已经耗尽力气,再没心情笑了。

  江知与跟谢星珩上下值走在街上,都感觉这座城市在慢慢步入死亡。

  初来时的繁华喧嚣历历在目,海城百姓的热情自豪恍如昨日。

  这样一座城市,都被消磨成这样子。别地又是怎样的光景?

  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粮商结伴到户部清吏司,找江知与数次,希望他能放宽粮价。

  如今已不是他们贪心不贪心的问题,是外头的粮价都涨了,他们从百姓那里收粮的价钱也不同往日。

  再照着常价来售卖,他们就得亏本。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干?

  若江知与执意压着他们,他们便不做这个生意,不卖粮食了。

  江知与顶着压力,放低身段,千求万请,但求熬过今年。

  要涨价,从明年开始。

  这消息内部封锁,若有人传出去,他以后想卖粮食,也没得卖了。

  哪家官员都不能知道,谁要是想着攀交情,提前透露风声,让大户们趁机屯粮,他饶不了。

  明年的粮价,会成为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皇商资产在商务受到战时影响的情况下,只能做没良心的人,发“国难财”,才能将一些物资换成现银。

  再拿银子去换军需,送去卫所,往外押运。然后被反抗民兵巧妙的劫走。

  劫走的频次有限,不能次次都出岔子,但在外头,除了反抗民兵之外,还有落草为寇的其他乡民。

  真正送到军营的数目,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