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3章(第5页)

  谢星珩无言以对。

  小院的人员甚广,集体从良以后,对海城来说,是很沉的重担。

  他再次干起老本行,搞生产,搞建设,扶贫千万家。

  全民制盐的事情,暂时不做调整,但没有硬性要求了。他们可以随时停下。

  很多官员不看好,认为百姓们就是要管制的,不管他们,就会犯懒偷闲,甚至去做别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

  很多百姓试探着减少盐量,也尝试着去做别的事情。

  但没多久,还愿意制盐卖给官府的人家,盐量反而飙升了。

  因为没人管,没有人满屋子的搜寻,认为他们藏了盐。

  他们做多少无所谓。精神好,多制一些,都是银子。精神差,休养休养,省些医药费。

  突然有别的事,他们忙去,回来还能做盐去卖。

  制盐对他们来说,逐渐从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可以贴补家用的副业。

  从前满街收盐、送盐巴的官吏大裁员,各街坊设一个仓库与数个管理员。

  百姓们卖盐与取用盐巴,都在这里进行。

  谢星珩对盐的理想目标是从源头提价,从零售砍价。让盐工可以挣到匹配劳动的工钱,让百姓可以以日用品的标准价格来买到盐。

  盐是必须生活品,需求量极大,乡村里的穷苦农民都会省钱来买。而现代的盐那么便宜,也没见哪家老板就穷死了。

  他让人再试着做精加工盐。

  像目前的二次加工盐,以后就是普通人家的平价盐。

  精加工盐,就卖给有钱人。不同品类,不同价格。总之别拿生活必需品去卡老百姓的咽喉。

  养一头牲畜,都知道好生伺候着,须得让它吃饱了,有劲了,才拉去干活。

  这么一个国家,多少事情需要人来做,人没有力气,一个个的面黄肌瘦,谁来干活?又有几分力气来干活?

  另外,则是人口红利的问题。

  时代因素,大家都求多子多福。无需宣传,就能让人可劲儿的生。

  可这些孩子的成活率是多少?夭折率又是多少?

  说个冷血无情的话,想要让他们做牛做马,让牛马源源不断,也要给他们合适的生存环境吧?

  谢星珩不敢轻易动盐务,只在精盐加工完成以后,起草了一封建议书,让宋原派人,连盐带书信,一同捎带给林庚。

  盐是一朝的税务顶梁柱,动这一处的利益,需要首肯。

  等待回信时,他又跟江知与一起去城内的大小作坊巡视。

  一个城市里,除却支柱性产业,还能有次要产业,一般产业。

  海城的盐是首要,腌制海产是次要,与腌制海产并列的是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