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页)
突然之间叫人,沈如意差点被吓一跳,缓缓朝边上让了几步。
“王爷——”
宋衍示意。
长平从荷包里掏出一个碎角银子,“如意姑娘,给——”最小的一块碎银子,差不多三钱,换成铜板,差不多三百文。
“多谢王爷。”
沈如意高兴的接过,放到自己的荷包里。
宋衍目光落在她明媚的小脸上不动声色。
长平低头,退到了门后,再次成为一根柱子。
拿到银子,沈如意心满意足,从边上拉了张椅子放到王爷大书案对面坐下,从他面前的笔架上选了一支粗细适中的狼豪笔,摆好公文就着他的砚台蘸笔抄写。
宋衍:……
这么大胆无礼的丫头,他是不是该喊人把她叉出去?
门后暗影里,长平、王杨二人齐齐目瞪口呆:……
粗使丫头怎么比邱长史还老气横秋胆子大,这那里是丫头,分明是跟王爷平起平坐的兄弟啊!
呃……他们想到哪里去了?
这是一份督农回复公文,为何而督,就是采用了那篇冠以张五松名字的策论内容。
青苗法虽好,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会成为官员贪污的手段。
这也是某朝王宰相最后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份公文中,某个县令就此提出疑问,不知回复是不是宋衍批的,切到了要点,不允许附加费用和利息,导致农民实际承担更高的利息;
其二,不充许强行摊派,朝庭推出政策,最底层的老百姓其实是没有什么分辨能力的,他们只会观望,但一观望就是一年或是大半年时间,朝庭等不了,只能强行摊派,这种做法忽略了农民的真实需求和承受能力,从而会让朝庭的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此时,要得好,作为督农最大的领导,其实可以拎出一个示范点,到示范点,那怕拍个照,打个卡,上可震慑贪官,下可慰抚老百姓,会让政策更好的推行。
当然,沈如意只是心里想想,放下笔,把抄好的公文拿起轻轻吹了吹,然后双手捧到了宋衍面前,“王爷,抄好了。”
这是一份用簪花小楷书写的公文,字迹疏朗端庄,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一丝不苟的态度,堪比朝廷文臣、小吏的公文书写水平。
从沈如意拿起笔开始抄写到现在,宋衍的目光始终没有移开过,目光有欣赏、有怀疑,当然,更深的是探究。
她是谁?来自哪里?她背后之人又是谁?又为何把她送到端王府。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走出内书房,天色已经微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