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3页)
但因为大昌秉承前朝旧俗,
士子研读五经只用治一经,其他四经略微只是学一学即可,
是时应试随意选一道自己擅长的应答,
只要过了就算可。
最后一道题则是一首五言八韵的试帖诗。
薛庭儴将三道题目一一抄在稿纸上,又在卷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座位号,方看起题目来。
第一道题乃是四书题,
女与回也孰愈。
此题出自《论语》,讲的是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两人谁胜一筹。
原题为: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此题虽不是截搭题,可恰恰被归类在不好破题的所属范围中。试想圣人说两人好与不好,又跟时政乃至国家民生能扯上什么关系。要知晓朝廷取士万变不离其宗,
不过是为朝廷选纳人才。甭管他本意是不是如此,
至少朝廷的大方向是如此,那么下面的官员也自是如此。
所以一般主考官出题,不管出的再怎么荒谬绝伦,
答题只管往这个方向靠就对了,
若是能说得言之有物,
能蒙得住考官,
那么一个功名是稳稳当当的。
一般下过场的考生都懂得这个道理,当然也有不明白的,那就是缺乏良师的指点,自己胡蒙瞎折腾,能折腾中了那算是祖上烧了高香。
可也有一种题,是无论你费多少力气,都跟时政乃是国家民生扯不上关系的,这就有些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了,而这道题便是如此。
不过这对薛庭儴称不上难题,在他那个梦里,曾有名士对科举化为了两个类目,一种就是之前所讲的,取大义。还有一种,则是取小义。
而这个小义可不是字面上的小义,而是你从这道题里意识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一定要拔高,无限拔高,贴近圣贤。同时要深刻的剖析自我,不光要剖析自我,还要剖析某一个大众,并对此进行着最深刻的思索。
薛庭儴一面想着,同时执笔蘸墨,写出一行小字来。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八股中的破题一股就算明了,圣人问自己学生,我借圣人问学生,发省自我。
一般情况下,写八股文,破题破得妙,只要这道题写的格式不错,能自圆其说,就几乎不会有错。
薛庭儴下笔不停,写下承题一股——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