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5页)
可表哥却来劲儿了,照这个销货速度,想不发都难啊!他赶紧询问小帅是怎么卖的,然后又让小帅在树下乘凉,他准备骑车亲自出征,把车上仅剩的几个西瓜清空。
“你要是不想活着回来,那就去吧。”小帅上气不接下气地喝了口水。
“什么意思?”表哥一脸茫然。
“先回家,路上跟你解释。”
一路上小帅的脑袋都在飞转,这个宣传口号的确好使,就是风险太大,甚至还有人身危险。
可要是把这个口号弃之不用,又太可惜了!都说富贵险中求,不冒险怎么能挣大钱?得想个办法改变思路才行。
他开始分析市场环境,用这个口号叫卖,孩子和年轻人大都不会跟自己一般见识,他们甚至还觉得挺好玩儿。但那些老头、老太太迂腐、封建、死抬杠,是销售中最大的阻力。
他们回去后,先把三轮车放到姥姥家。毕竟他们骗舅妈,说在家里老实学习,万一被舅妈知道他们出摊卖西瓜,估计又会惹出不必要的事端,禁止他们出摊。
晚上小帅又辗转反侧,表哥也跟着辗转反侧。
但他们愁得不是同一个问题,小帅愁西瓜销售问题,表哥则是看着墙上的奖状,五味杂陈、十分亏心。他知道自己的奖状是假的,是在市场里买来的,他总觉得骗爸妈不太好。
“唉,下半年死活得拿个真奖状,把这个假奖状给盖上。”表哥手持蒲扇,阵阵叹息。
小帅看着蒲扇所指的方向,顿时灵机一动:“表哥,我有办法不让咱们挨揍了!明天砸钱进货,保证能大赚一笔!”
第9章
赚钱
第二天小帅拿纸壳做了个广告牌,接着哥俩跑去批发市场,把手头资金砸下,全部进购西瓜。
他们沿着小镇一路往东,进了村之后,还是沿用表哥的“脏话”吆喝。
等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小帅就把大喇叭关上,然后立起广告牌,牌子上写着“状元西瓜”四个字,字的下方还贴着一张金灿灿的“一等奖”奖状。
“吃了你这西瓜,真能拿一等奖?真能考状元?”抬杠的村民自然要问上两句。
“反正我表弟是吃这西瓜长大的,自从他家种了这西瓜,他学习成绩噌噌往上蹿,年年拿奖状,年年得第一。”这种谎话小帅说不出来,但表哥面不改色心不跳,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你这奖状是假的吧,都考第一了,爹妈还舍得让你们出来遛乡?”
表哥突然被问住了,倒是小帅轻声细语说:“我在城头中学念初一,开学念初二。你们要是不信,可以问问村里念初中的孩子,认不认识一个叫‘王小帅’的。”
人的名、树的影,摆事实、讲道理。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也由不得别人不信。
再说小帅卖的西瓜也不贵,跑到大集上也是买,在家门口也是买,买谁的不是买?何况“状元西瓜”这个名字好听,吃了还能讨个好彩头。
至于那些因为小帅吆喝骂街,怒气冲冲过来算账的老头子,一看人孩子学习好又懂事,而且及时地关掉了大喇叭,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哥俩才转了一上午,就把车里的西瓜销售一空。他们中午回到镇上,又砸下所有收入进瓜,按照这个销售套路,没到傍晚便整车清空。
表哥以为是自己走了大运,但多年后他才明白,小帅这一套卖瓜的组合拳,其实是一个十分经典的销售策略。
同为瓜贩子,都在批发市场进瓜,但别人的西瓜没有品牌,小帅却赋予“状元西瓜”这一品牌,好听、好记、好传播,这个牌子一下就立起来了。
同样都是叫卖,但他用势大力沉的脏话来吆喝,瞬间就抓住了人们猎奇的心理,提高了人们对于产品的关注度。
同样都是市场里的瓜,你的也不比我甜多少,但小帅的奖状、他的成绩,就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西瓜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卖的是文化。
在农村乡下,科学不好使,玄学才好使。吃这瓜真能中状元、考第一吗?大概率不能,但不妨一试,反正这瓜跟别人卖一样价钱,大家肯定更愿意尝试带附加属性的“状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