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鞋(写)匠-花(画)匠-1(第2页)
在那个曾经技术至上的年代,我的业务领导(工地主任)曾经批评和警告我:“你一会儿是写黑板报,一会儿是画画,一会儿去又去写大标语……成天不务正业,你可想清楚,你将来是想当个鞋(写)匠、当个花(画)匠还是当个工程师……”
见《
勤工俭学(武汉消防机器厂)》和
《
制图
知识价值初体验》
自小我就对书画艺术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种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强烈,参加工作后亦是亦然。
得益于老师们的正规教授和悉心训练,在学校学习制图时,我对仿宋字体的热爱更是达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
在书法的道路上,我不断地专注和精进,使得我的书法技艺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稳步提高。在课堂上,我被各位老师展示的不同风格的黑板板书所吸引,这些板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建筑学的王菊人老师,他那独具一格的“毛氏”行草书法,更是深深地影响了我,仿佛已经融入了我的骨髓,成为我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的书法作业因其独特的张力被学校收藏,后来在学校举办的书法竞赛中,我有幸荣获冠军,这不仅是对我书法技艺的认可,也是对我多年努力的肯定。
那时候,这些看似与实际生活无关的技能,在我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然而,当我参加工作,在马鞍山为单位制作黑板报,书写大型的标语,以及举办展览时,我的这些技能却让我名声大噪,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开始意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所热爱的书法艺术,不仅能够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还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见见《
勤工俭学(武汉消防机器厂)》和
《
02
制图
知识价值初体验》一文)。
正是:
伏案攻读嫌书多,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2】黑板报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只需轻触屏幕,无论是通过网络、计算机笔记本还是智能手机,就能迅速获取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这无疑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过去,尤其是在信息传递方式还相对落后的六十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除了通过广播收听新闻之外,黑板报成为了工人了解工地大事的首选方式。尽管报纸订阅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但黑板报以其“眼见为实”的特点,深受工人们的喜爱。
每当工人们下班归来,他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黑板报前,驻足观看,从中了解最近的新闻、公司的最新动态、工地的最新通知,以及各种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作为工地团支部的宣传委员,我经常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协助负责黑板报的工会干事一起制作和发布黑板报。那时候,我们主要使用白色或彩色的粉笔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和绘画。由于当时粉笔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粉笔的附着力不够强,黑板报上的字迹有时会显得模糊不清,仿佛云雾缭绕。这种由粉笔性能不佳导致的问题,虽然让工人们颇有微词,但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也只能无奈地望向黑板,心中充满了茫然、遗憾和唏嘘。
我想,粉笔的性能能否改进?我开始思考和实验。
根据我刚刚学习到的木工熬胶技术,我将熟化好的熟石灰膏加入骨胶水调制成适合书写的白色“白汁”,然后书写在黑板上。
经过反复实验,不断调整配方(配合比),试验的结果让我欣喜不已:颜色鲜艳、黑白分明、字迹清晰、用毛笔书写能体现出书法的丰富表现力,并且附着力远远胜过粉笔,即使风吹雨淋,十天半月字迹不褪,清爽依然。
骨胶那是利用食堂废弃的骨头熬制而成,熟石灰膏是建筑工地唾手可得的材料,这种经济方便实用的材料符合“多快好省”总路线的精神,很快这样的黑板报书写方式被推广到公司的各个基层单位。
接着我又实验成功适合彩色绘画书写黑板报的“彩汁”,这样的黑板报更加颜色鲜艳醒目,渲染气氛强烈,得到工人群众、领导、工会、和党组织好评。黑板报更新的频率也由原来一周更新一次,改为一周更新2次。一时间,二工地的黑板报落落之誉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