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6307出道马鞍山Cjz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马鞍山春节探亲(第2页)

当船只尚未完全驶近岸边,我们便能听到那连绵不绝的锣鼓声,它如同波涛一般阵阵传来。我们急切地涌向船舷,目光投向码头的跳板,只见两旁红旗招展,红旗之间悬挂着“同志们,您们辛苦了!”和“欢迎前方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的巨幅标语,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码头上,夹道欢迎的人群挥舞着双手,热情洋溢。广播喇叭中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欢迎前方归来的将士!”“同志们,您们辛苦了!”“欢迎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这些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敬意和热情;

我们踏上趸船,迎接我们的是工作人员,他们举着小板,上面写着:蒋家墩、工人村、八大家、汉口、汉阳、武昌、火车站、汽车站……他们耐心地接待着每一位归来的人;

我转头向师兄提出了疑问:“这是……?”

师兄微笑着回答:“哦,这是留守处的工作人员,你家在汉口对吧,你就跟随举着汉口小牌的人,他会把你安全送回家门口。”

师兄指着小牌继续说:“我家在农村,还需要转乘汽车,你看,那个举着‘汽车站’小牌的工作人员会把我送到汽车站。”

我感到非常惊讶,没有想到单位竟然会把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入微;

我与师兄告别后,跟随“汉口”小牌步出码头,只见码头外一排排解放牌汽车整齐地停在路边,车头上都写着标牌“蒋家墩、工人村、八大家、汉口、汉阳、武昌、火车站、汽车站……”汽车栏板上也贴着“欢迎建设马鞍山的英雄归来!”的标语,彰显着热烈的欢迎氛围;

我走向标着“汉口”标识的卡车,接待人员热情地接过我的行李,并招呼我上车。车上有3名接待人员,包括刚才在趸船上的2位,他们身兼多职,既是接待人员、服务人员、司机、又是锣鼓手。人到齐后,他们仔细点清人数,询问每个人的地址,对照地图,精心规划线路,然后将我们逐个送到家门口……

一路上,我们的卡车伴随着锣鼓声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武汉市民无不驻足,投来惊异、羡慕、敬仰的眼神。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真是“酷!酷!还是那个酷!‘酷毙了’。”

实际上,这些接待人员都是些比我们早回来一天的学习雷锋的志愿者,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为单位整个探亲接待组织工作的热情、准确、严密、有条不紊的效率而感到惊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令人钦佩;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2002年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当时由于不小心,锅底上粘了饭粒和一星点菜叶,电炉烤糊了,它产生了一点异味。在你还不经意时,……消防报警器突然响起!仅仅五分来钟,消防队员就到达,并进门帮忙查找原因排除故障……而来的消防员大多数竟然是义务消防志愿者,他们的速度和效率让人惊叹不已(详细情况可参见《tj_感受美国消防》一文)。我想,难道美国竟然把我们六十年代学雷锋的经验学了过去?

【03】衣锦还乡

当那辆大卡车抵达我家门口时,由于巷子狭窄,大卡车无法进入,只能停在巷子口。

我心想,距离家门不过数十米的距离,我自己完全可以应付,不需要额外的帮助。然而,服务人员却坚持要帮我提着行李,将我送回家中,他们表示,如果不将行李送进家门,他们的任务就不算完成。就这样,我被他们前呼后拥地送回了家。

当我踏进家门,发现家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乌压压的一片,我还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我的家从未有过如此热闹的场面。

首先,居委会的罗主任亲自走过来,接过我的行李,并与送我的服务人员握手致谢,感谢他们为我提供的帮助。

服务人员离开后,隔壁的大婶、后门的大妈、前街的大爷、后街的叔舅,还有邻里乡亲以及和我年龄相仿或大或小的街坊朋友,都纷纷围了过来,他们像看稀有动物一样,上下打量着我,让我感到手足无措,面红耳赤,非常不好意思。

罗主任见状,便分开人群,左手拉住我母亲的右手,看着我,说道:“大家让让。”然后他指着贴在我家门上的大红喜报说,“我们要感谢考太……”话音未落,现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罗主任双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小考,才参加工作半年,大红喜报就从遥远的马鞍山送到了汉口,马鞍山在哪儿?那可是远在东海口的地方,是国家重点工程的所在地。”掌声再次响起,现场气氛热烈。

罗主任继续说:“以前,不是派出所就是公安局来找我,都是因为谁谁闹事了,谁谁犯案了,送来的都是什么劳教通知、教育警告之类的东西,让我头疼不已,让我颜面丢尽。但这次,小考给我们居委会争了光,让我们可以风风光光地过个年了。”现场再次响起掌声。

罗主任转身对着那些半大不小的青年们说:“看看你们,哪家的条件不比考太家好?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你们应该好好向考太的儿子学习,也给我们挣个喜报回来!”……“好了,好了,散了!散了!”说着,他把我让进了家门。

据我妈妈说,喜报是单位昨天敲锣打鼓送来的,先送到居委会,贴在居委会门上的那张。然后是罗主任带着他们来到我家,在我们门上也贴了一张。我不识字,他们告诉我,你被评为了个什么什么先进的称号。听说你今天回来,他们早早就围在家门口,怎么劝都劝不走。

我穿着工作服回到了家,既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那个年代,升官发财之类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工资也只有三十块零五,再说,优秀实习生算什么,离先进生产者还差十万八千里呢,怎么就……有了那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虽然“衣锦还乡”之类的话在那个时代也是不能说的,但我确实有那种感受。一张面子、一份荣誉、一种自豪,那是能够给家人和邻里带来欢愉的一种精神上的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