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6307出道马鞍山Cjz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王菊人支援设计院(第2页)

1956年11月24日深夜,在隆冬的绵绵细雨中,一艘名为“格拉玛”号的游艇,悄然滑出墨西哥的图斯潘港。船中载着年轻的卡斯特罗以及其率领的81名战友,游艇正驶向他们的目标:祖国古巴。

卡斯特罗回忆说:我们迎着加勒比海的巨浪,为避开空中和海上侦察,不得不远离古巴航行,绕了一个弧形

1956年12月2日清晨在奥连特省登陆时,立即遭到政府军袭击。远征战士大部分伤亡,卡斯特罗等12名幸存者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本人任起义军司令。卡斯特罗和战友们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区,立即受到当地穷苦人的拥戴,由于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获得土地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不断袭击政府军展开游击战,多次挫败数以万计的政府军的围剿,同时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浪潮。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当初貌似不可战胜的巴蒂斯塔独裁政府。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1959年元旦,巴蒂斯塔逃往国外,起义军在万民欢呼中进入首都哈瓦那,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宣告古巴革命的胜利。全城市民上街,争睹这位解放祖国的年轻英雄。卡斯特罗出任临时革命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同年2月出任政府总理。

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领导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没收国外资本与大企业等重大措施;对外高举反对外国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旗帜,遭到了美国的敌视和反对。美国对古巴进行了政治颠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乃至组织雇佣军入侵,妄图扼杀新生革命政权。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59年10月,武汉积极响应中国支持古巴革命的号召,组织了"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群众游行1。这场运动与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古关系恶化直接相关——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于1959年1月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后,美国随即实施经济封锁并策划"猪湾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武汉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承继了五四运动以来"反帝爱国"的基因,数万工人、学生高举"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标语,通过和平游行表达对古巴人民反帝斗争的支持。这种声援既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也延续了武汉自京汉铁路大罢工以来"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动员"传统。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古巴代表团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支持",为此类群众运动提供了政策背书。

[2]■

游行

1959年10月武汉数十万群众响应国际主义号召,发起"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大游行,以工人学生为主体的队伍高举卡斯特罗画像穿越长江大桥,既延续武汉工运传统,亦展现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对抗霸权主义的决心。

—————

为了表达我们对古巴新生革命政权的坚定支持,1959年10月,在武汉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以示对古巴的支持。这次游行活动不仅体现了我们对古巴革命的深厚情感,也展示了我们对国际正义事业的坚定立场。

在这次游行中,武昌区的众多院校、工厂、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大约数十万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集到武珞路,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人流。他们伴随着激昂的进行曲,像潮水一般汹涌澎湃地朝着长江大桥的方向前进。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展现了人民团结一心,支持古巴革命的坚定决心。

我们学校的游行方阵在行进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道路两旁挤满了人群,他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相观看我们抬着的卡斯特罗巨幅画像。卡斯特罗的画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了游行队伍中最为耀眼的标志。

伴随着游行队伍的口号声,“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古巴革命政府万岁”、“古巴人民万岁!”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些口号不仅表达了我们对古巴革命的坚定支持,也传递了我们对国际正义事业的热切期望。

不断有记者手持相机,对准卡斯特罗的巨幅画像和我们队伍中的巨幅标语进行拍摄。连游行的组织者、执行调度人员都停下脚步,仔细欣赏我们卡斯特罗的巨幅画像。这些照片和影像资料,无疑将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下这一刻的激情与决心。

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卡斯特罗巨幅画像”成为了这次游行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为我们学校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和面子,作为游行的参与者,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这幅画像不仅是对古巴革命的致敬,也是我们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定承诺。

实际上,与其它学校展示的彩色画像、油画、水彩画等作品相比,我们学校的画像仅仅是一幅简单的黑白画作。然而,正是这幅朴素无华的黑白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游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幅画像虽然简单,却深刻地表达了我们对古巴革命的坚定支持和对卡斯特罗领导人的崇敬之情。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我们心中信念的象征,是我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3]■

卡斯特罗画像的震撼

游行结束后,学校大礼堂内的卡斯特罗巨幅画像成为热议焦点。这幅黑白简笔画以泼墨大写意手法重构革命者形象:狂放线条勾勒出标志性络腮胡须,抑扬顿挫的笔触既刻画出刚毅面庞,更将马埃斯特拉山游击战的风雷凝于眉宇之间。艺术家通过虚实相生的留白,使画像突破平面桎梏——褶皱处暗藏硝烟,瞳孔中隐现星火,灰白渐变的须发间仿佛翻涌着加勒比海的怒涛。当观者凝视画布,不仅能感知卡斯特罗的呼吸韵律,更能触摸到那个抗争年代的温度与力度。这幅超越写实的作品,将革命者的精神气韵化作永恒的时代图腾。

—————

在游行活动圆满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其中最为热议的话题便是那幅“卡斯特罗巨幅画像”。这幅画像被放置在学校的大礼堂内,当我站在那幅巨大的画像前,看着画像,我被震撼了!

人物简笔泼墨大写意,既有古朴的典雅,又见时代的新意。这种画风的笔触潇洒飘逸,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风骨独具,令人赞叹不已。

流畅的黑白灰色线条,简朴兼有宽扁,紧劲联绵,超忽拾逸,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每一笔都如飞如灵,抑扬顿挫,豪放生动,形神兼备。在造型上不仅外形肖似(逼真),而物象内在的气韵更显“神逹”,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与情感。

一个“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菲德尔·卡斯特罗,其形象熠熠生辉,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图像多维而立体,视觉张力直指人心,给观者对生动画面及其可能的意涵的驰骋空间,赋予了图像更加多维的意义取向,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卡斯特罗画像的张力使我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传递着力量与信念,让人不禁对这位历史人物肃然起敬。

[4]■

王菊人绘制巨像

在武汉声援古巴革命的紧急任务中,建筑系教师王菊人临危受命,仅用12小时创作出震撼全城的卡斯特罗巨幅画像。这位清华建筑系高材生、梁思成门徒,以建筑制图的精准结合水墨写意的狂放,将传真照片转化为政治图腾:排笔勾勒的虬髯暗藏钢筋铁骨,枯墨皴擦的面庞凝练革命风雷。画像在游行中引发轰动,其艺术张力源自跨学科的深厚积淀——既含西洋素描的解剖结构,又具国画“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这位隐身工科院校的绘画奇才,以建筑师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激情,在画布上,刻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印记。身为机械专业学生的叙述者,由此生出对跨界大师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