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第1页)
杨荣好奇于张安世为何突然上这一道奏疏,而且还寄望于廷议讨论。
依着他对张安世的了解,这肯定不是张安世的一时兴起。
这家伙精着呢。
就在他还想追问的时候,此时,宦官道:陛下宣诸公觐见。
于是众人鱼贯而入。
到了崇文殿。
朱棣已经升座,他此时环顾四周,一声不吭。
众人站定后,解缙先出班道:陛下,今日廷议所议,乃张安世废钞铸币疏。
废钞是个极敏感的话题。
朱棣有点无语于,这违背祖宗的决定,张安世居然没有事先和他商议。
而张安世的奏疏,居然立即便被文渊阁那边要求进行廷议。
如此一来,反而显得被动了。
越是大事,越不该进行广泛的讨论,朱棣怀疑这是文渊阁有人希望如此。
于是朱棣深深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却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等候朱棣发落。
朱棣只好道:准。
此言一出,解缙便看向张安世,道:安南侯素知经济之道,此番废祖宗之制,却是为何
他看上去是作为主持廷议,表现得公平,却先定性了一个废祖制的大帽子。
一下子,百官了然,解公对这废钞十分反感。
张安世笑了笑,出班道:大明宝钞,日益贬值,百姓已经不愿接受,陛下,在臣看来,宝钞已形同虚设了。
朱棣沉吟着,没有说话。
解缙微笑道:诸公有何高见呢
便有人站了出来,道:陛下,解公,大明宝钞,洪武八年,太祖高皇帝设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印制宝钞,此祖宗法度,岂可轻易废弛宝钞而今确实弊病重重,却非太祖高皇帝之过,实乃近年滥印的缘故。臣以为,与其废宝钞,不如减少滥印……这才是正途。
朱棣依旧默不作声,皇帝在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发表任何建议,哪怕他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先让大臣们吵一吵再说。
解缙依旧面带微笑地看向张安世:安南侯以为呢
张安世道:破而后立,现在宝钞的问题,不在于发行了多少,未来是否滥造,而在于失去了信用。
此言一出,先前那人勃然变色,厉声道:安南侯,你怎可说这样的话!破而后立,你这是要破祖宗之法吗这要置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于何地莫非你还要说,太祖高皇帝,失信于天下吗
儒官们永远都是这样。
一言不合,他就给伱扣帽子。
绝大多数时候廷议,明明在讨论具体的事务,可讨论到最后,就成为了所谓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