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9章 决战布鲁塞尔·三(第1页)

决战布鲁塞尔·三

约瑟夫使用的正是历史上威灵顿公爵发明的后坡+细红线战术。

哦,现在应该改称为细白线战术——法军的军装是白色的,而这种战术的冠名权已经归属法国了。

实际上,约瑟夫在正面投入的兵力还不到1万4千人,并且所排出的也不算是正规的战列线,顶多只能称为横队列。

大量100到150米的两排横队,前后错开布置在斜坡的顶端。

不同横队之间还有10来米的间距,所以能用有限的兵力覆盖非常宽的战场。

普鲁士的卡尔克罗伊特伯爵以为自己的攻击位置已经超过了法军防线的尽头,可以对其侧翼形成包抄,但其实他的部队即使再向西延展出100米,那里依旧有法军的横队。

而且按照后坡战术要求,在横队的两翼还各有一个散兵团掩护,更远的位置还有骑兵。

想要比拼战线长度,目前常用的步兵线列加散兵战术在“细白线”面前那就是弟弟。

至于火力密度,威灵顿公爵曾做过反复测试,在占据高地的情况下,两排横队足够用了,战线宽度才是关键。

只要比对手的战线更宽,就能发挥出更高的火力密度。

如果约瑟夫激进一些,此时甚至能让两翼向内侧反折,对英普奥联军形成包抄。

当然,后坡+细白线战术也有缺陷,主要是对士兵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各横队间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得非常精准。面对敌军炮兵、骑兵突袭时,必须能够快速利用斜坡背面掩护,以及变换为密集的四排横队。

要是士兵的训练度不够,都不用敌军进攻,很快就会自己把自己的阵型绕散了。

不过此时在梅赫伦作战的法军主力是皇家

决战布鲁塞尔·三

直到英国骑兵赶来支援,缪拉才在勒费弗尔的命令下撤回了高地上。毕竟法军此次主要任务是坚守,不宜追得过深。

但就是这不到20分钟的工夫,被法国骑兵砍死,以及自己相互践踏而死的英国步兵就已多达上千人。

约克公爵倒也算得上是优秀的指挥官,立刻调动克莱法特伯爵的奥地利军团在高地下方组织防线,并将自己的卫队都压了上去,这才保住了大部分的溃兵。

联军休整了两天之后,约克公爵重新调集军队,再次向法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倒不是他不想绕过法军的防线,其实南尼德兰的地势平坦,从甘特或者迪斯特都能前往布鲁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