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1页)
“在下会很多,但不会治国,如今名相在阁,朝中诸臣在治国经略上都比在下强得多。”
“一点儿都没有?”小万历刨根问底,“朕想听你说不一样的,比圣贤书更细。”
这一刻陈沐想仰天长笑……他懂个屁治国呀!他和那些专精治政的官员之间的区别,不亚于兽医与医生。
不过为了自己今后考虑,陈沐没有再拒绝万历的求知,道:“治国臣没什么好教授陛下的,陛下想做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想成为怎样的皇帝?
这世上从来没人这样问过他,冯大伴只知道说他要做个明君,这与母亲李太后的意见基本一致,而老师则一直在教他如何做个明君……但是从来没人问过万历,他想做个什么样的皇帝。
尽管这样给万历选择权的问题让他觉得自己在这个瞬间成长了,但事实上也只在这一个瞬间,他摊开小手道:“没人教朕如何做个庸主,朕只能做明君,靖海伯也说过,朕与大明正逢此代,自然要做让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明君,做大明的中兴之主!”
陈沐点头示意皇帝他知道了,他停下脚步,皇帝也停下脚步,其后跟随的宦官与锦衣惊讶于他的大胆,但没人会多说什么,在众多与皇帝单独闲谈的朝臣中,他们只见过张居正会在与皇帝同行中停下脚步。
陈沐对此并无意识,一大一小止步在乾清宫前广阔露台,他说道:“陛下生逢此代,哪怕什么都不做,只要朝廷维持正常运转,大明近十年都将是国力鼎盛之时,张阁老才学为世间少有,更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名相,只要听从他的教导,明君不难。”
“但要想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做大明承上启下的中兴之主,这很难。”陈沐抬抬手又指指头脑,最后手定在心口,道:“武臣是陛下握铳的手,文臣是陛下治理天下的手,仅有这两样就能治国,但天下的本身,陛下不能忽视。”
“天下的本身,武臣与文臣?”
“不,握铳的手是武臣,但铳不是;治理天下的手是文臣,但天下不是。”
“臣练兵出身,对维持士卒的战力用过许多手段,为他们准备最好的餐食、尽可能提高战功赏赐、施行最严厉的军法,都有收效,但若说对旗军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两样——效忠皇室为家国而战、以及官兵一体官民一体的制度,这两样,都是荣誉。”
小万历眯着眼睛,说不上是疑惑还是顿悟,喃喃道:“官兵一体、军民一体?”
“官兵同吃同住,不是近百年来说的一个时间吃,而是臣吃什么、将校便吃什么、旗军便也吃什么,或者反过来说,因为旗军吃这些,所以陈某吃的也是这些,没有特例;军民一体,则是在驻营地方不得干扰百姓之外,百姓需要军队便有义务去帮忙别管是治病救人还是渡厄解困,而非过去借老乡脑袋去领个军功。”
“这天下的本身是百姓,官是百姓、商是百姓、匠是百姓、军是百姓、民更是百姓,陛下所需做的,臣以为便是体恤民情了。”陈沐说着拱手抱拳道:“至于国中那些天下皆知的积弊,还请陛下给臣一些时间,一定能在海外想出解决国中积弊的办法!”
第二十章
让路
万历三年,四月十二。
身为北洋重臣的陈沐率众离京,乘巡船一路启程去往天津。
巡船是运河上巡漕御使及官军所乘船只,其实陈沐搭乘操船即可,不过正赶上春来漕运繁忙,陈沐一行虽行李不多,却有数匹战马,便干脆乘官船缓航。
船不算大,除了他们与船夫外便是漕运衙门派遣的一哨护持官兵,分乘其后两艘巡船,既执行其在运河上的职责,也要将陈沐安全送抵天津卫。
漕运船舰在正统时为一万一千七百艘,过去都是西南采木运送至山东临清、淮安清江修造,后来因地制宜,由参与漕运的卫所、提举司、民间自造,为明确责任,各有字号,卫所造为军字号、提举司为运字号、民间则为民字号。
比方说陈沐这艘船,就是一艘在天津卫造的军字号官用巡船。
“常吉,你知不知道沿岸官道那些每隔一段便有役夫举火施工,那是做什么的?”
自北京启程时天色还尚早,转眼天色便已暗下,陈沐离京便将蟒袍收了起来,换上平常所着将帅胸甲,靠在船舷指着岸边对赵士桢问着。
刚入春还没多久,员外郎赵士桢便拿出折扇骚包起来,不过好在他脑壳没坏,只是拿在手上倒没有真去扇风。
听到陈沐问话,船舱里伏案作画的赵士桢探头探脑地钻出来,对陈沐笑着摇头道:“不知道。”
“那是电线,阁老发了徭役,要沿运河周边百姓搭设电线杆,电线杆是我设计的,为今后急递铺传送电报准备的。”陈沐说的轻松,他把自己脑海里大多电学发展趋势都编撰成书,别管自己会的还是不会的,都交给这个时代的人去制作、发展,反正他也没指望这玩意帮他挣钱,他摊开手笑道:“现在我也不知道进展到什么地步。”
“不过我听说,虽然合适的电机还没做好,张阁老就已经让戚帅做了一套密文,用于今后电报。”
“这条线一样会修到天津,或许等我们从亚墨利加归来,就能用上电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