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第1页)

  他们在此前没谁会认为明军真的可能攻来,慌乱不可避免,但充分开发主观能动性的训练能让他们做出最好的表现。

  并且每个人都非常确定,来的不是西班牙船队,因为己方船队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就会先派小船探寻暗礁并过来提前通报船舰入港。

  这个时候过来,只能是明军!

  最先头的船队行军尚不及二里,距离停靠西人船舰的海湾还有三里时,港口停泊的西班牙船舰有点升起船帆,只有几艘靠近海岸的船没有动作。

  夜里船舰上都要留人值守,不过谁都不会在船上留下太多兵力,已经升帆的船是打算将船硬停到沙滩上去,未升帆的战船则是船长准备等部下从岸边上船后向敌袭船舰展开海战。

  超过六百名西军士兵奔向小舟向大船奋力划着。

  另外的西军士兵则在岸边布防,沿途火炮、射石炮都正在调整射程,随时准备在二里外开炮以震慑敌军。

  更多的火枪手、长矛手、长剑兵则准备防御明军登岸后的肉搏战,他们随时能结成方阵据守,除此之外还有骑兵已向北方留守的两个连队以及南面的墨西哥方向传出遇袭的消息。

  紧跟着,岸炮几乎与明军船舰的火炮同时轰响。

  晃晃悠悠的福船顺着海浪起伏,在身后炮舰的注目礼中一头扎进西班牙停船阵形当中,不管周围大船小船商船战船,左右猛火油柜见船就喷,船尾的旗军力士凿开火油捅一脚一脚地踹下海。

  海上一直用望远镜观察敌阵的邵廷达摘下头盔,揉了揉自己的头发,对西班牙人的部署给出极高评价。

  “我们的人也未必能将防务做得这么快、这么好,可惜没啥用——咱要毁的是船,他们在岸上列什么阵?”

第三十八章

石炮

  明军东征后第一次舰毁人亡发生在巴亚尔塔海战。

  从海岸线上崖壁陈布的岸防火炮中,一门岁数比陈沐还大的老古董青铜射石炮将一百五十斤的巨大石弹轰击至二里开外。

  这门加农炮于五十年前制造于塞维利亚,在欧洲参与过三场作战,其中两场战斗发射石弹全部落空,第三次因为战场变动干脆因太过沉重而被军团丢在原地,打完仗才再拉回塞维利亚。

  人们那时就发现战场上除了攻打要塞,否则这种陆战重炮已经不适用于越来越灵活多变的战场。

  后来它被当做舰用重炮,被装在一艘通往马尼拉的大盖伦船首,除了在秘鲁海岸当做震慑武器朝岸边叛乱的原住民军队发射过一颗偏离目标六百米砸在己方军团方阵前的巨石弹外再无用武之处。

  当菲利普向新西班牙调拨一批尼德兰买来弹重十八斤的铸铁舰炮后,它便放在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吃灰,直至明军的威胁让军团在巴亚尔塔立起港口水寨,它才得以重见天日。

  射石炮是早期大炮,活跃于十五世纪的战争中,比如说轰垮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巨炮就是这种东西,到如今已基本退出战场,在这个时代所有火炮都被称作加农。

  加农,来自拉丁文的Canna,其实就是管子。

  自浇筑成型半个世纪,这门巨大的射石炮第一次准确命中敌人。

  当巨大石弹从海岸向海上坠落的同时,明军一艘作为炮战主力的大鲨船在贴近停泊在港口武装商船的二十步外用侧舷炮给予目标致命一击,威力巨大的火炮齐射将半边船壳轰得支离破碎。

  当然,这是这艘名叫‘赤兔’的大鲨船与前面两艘同样级别的主力炮舰共同努力的结果,显然他们的目标很快就会因船体失衡而沉入海中。

  赤兔舰的船长是一名年轻百户,名叫林琥儿,生于广州府新会,在曾一本对沿海的掠夺中失去亲族,正逢南洋卫指挥使陈沐募旗军,怀着报恩的心加入明军之中。

  那个时代的广东青年有像林琥儿一样的人生轨迹,老百姓没被逼入绝境、既无大仇未报、也没被县官勾军是不会主动去当旗军的。

  哪怕当兵吃饷,他们也更愿意加入俞大猷或其他将领的家丁部队,旗军,那是听人呼来喝去狗儿一样的人物,算什么东西?

  林琥儿从军之后几年都没赶上大战,操练一年多去了南洋,迷迷糊糊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成了小旗官。

  刚领两个月俸禄,一月七石米,挎着镜面腰刀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又因为闲着没事干好奇跟当地人学了些吕宋话,被百户认为是可造之才,作为试总旗帮助训练宗藩旗军。

  在吕宋南卫练了六个月兵,苏禄那边新设三卫空出一大堆军官职位,再过去练兵的时候就已经真的是总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