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国院士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二章 前往LHc(第1页)

等到,由米国物理学会出版发行,分为abcde等分刊。

a区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b区是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c区是核物理、d区是粒子、场、引力、宇宙学物理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统计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各方面的物理。

可以说《物理评论》涵盖了物理学所有的分支学科,不分冷门热门。

但它对于论文的要求并不算很高,只要文章创意足够且论证清晰,都能送审甚至发表。

这对于学术研究是好事,但也造成了它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较低,且存在部分论文灌水的现象。

不过它整体的文章质量还是要高于其他学术杂志的。

因为在《物理评论》的发表要求文章,要有文章有足够的创意或者解决了某些较为重要的物理问题。

物理上许多重大发现也都发表在《物理评论》上,如量子霍尔效应,引力波等等。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换源app,huanyuanapp

安装最新版。】

当然,最近两年,《物理评论》也开始了限制文章发表的数量,以寻求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影响因子。

不过整体而言,这是相当适合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

刚将论文投递给《物理评论》后,剩下的便是等待。

尽管《物理评论》的审核编辑众多,但要完成一份可以说的上是意义‘重大’的论文的审核,还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

这并不是某一个期刊的问题,而是所有顶级期刊在面对顶级论文时共同的反应。

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确保投稿给自己的论文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登陆期刊。

就像徐川投给《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的‘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方法论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了,都还没有正式登刊。

可见一篇顶级的sci论文要登陆期刊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

而此前那种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登陆期刊的机遇,简直是不可复刻的。

对于这个,徐川也没什么办法,这是学术界的规矩,也是必要为了确保科学正确的必要流程。

哪怕是爱因斯坦穿越过来了写论文,相信也是需要审核的。

所以将论文投递出去后,徐川就回归了正常的普林斯顿大学生活。

一方面跟随德利涅教授学习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听其他教授的讲课。

至于他休闲娱乐的时间,远比其他的普林斯顿学生要少,或者说近乎没有。

此前收到过的那些各种俱乐部的名片与邀请,他几乎都没有去过。

重生后的第二次普林斯顿学习,比重生前第一次还要来着更加刺股悬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