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念《酒诰》(第1页)

念《酒诰》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

随着叛乱事件的处置基本结束,皇宫里,正在举行最后几项仪式。

太后坐在主位上,摆赛汗、脱欢,还有当天晚上参加宴会的诸位大臣,都站在厅堂内。郭康带着个千夫长的头盔,正在给众人念诵《酒诰》。

念完之后,他就退了回去。太后则高声说道:“我也不是不让你们喝酒,庆功宴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你们全都聚一起喝醉,要是遇到事情,又该怎么办?这次运气好,没有闹大,下次要是遇到棘手的敌人,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得有个方案,保证随时都有可靠的人值守,而且不能互相掣肘,也不能给观望的人留机会。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安排最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像这次一样酗酒误事了。”

众人纷纷应是,表示今后要遵循先贤教导,不能再酗酒了。这个简短的仪式也很快结束了。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兵法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不过汉朝之前,兵家著作还没有系统的整理。汉初,高祖派韩信亲自主持,搜集各种兵书,加以汇总整编,

念《酒诰》

“我说这些干什么。”郭康连忙表示不会:“而且就是念个书,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紫帐汗国这边,金刀有特殊的含义。据说最早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就有“卯金刀”的谶讳出现,认为刘氏将要复兴。东汉灭亡之后,在长期的分裂战乱中,这类谶讳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有野心的官吏还是揭竿而起的百姓,都很喜欢以此作为号召。

“查出来的事儿快把他气死了。”脱欢摇摇头:“你敢信么?守夜人战团这些年,居然有好几百号人,存在于名册上,天天领福利,甚至还能共享队友的战功,获得升官的机会,但仔细一查,人家一辈子都没出过大都。”

不过,限于双方的人口,欧洲这边的战争基本用不上这么大规模。大部分军团,将校就是千夫长兼任的。军团的人数,也少了许多了。

但事情都是两面的,佛教的快速传播,也同时给想要造反的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很快,就有人学会了用佛教经义,更高效地组织造反。而且,这种理论,还迅速和本土传统结合起来。

“应该是被流放的人。”脱欢看了看,回答:“我们这次流放了一千多户人,到诺夫哥罗德去。父汗开恩,让他们过完年再走,现在就该出发了。”

一直到隋唐,这类传言都经常出现。隋朝末年,虽然关于李氏的谶讳很多,但金刀谶依然流行。当时还有童谣说“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流,不决则沥”,几乎就是直说了。

一路上,城里人都在忙碌着。看起来,秩序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不过,在一条街上,还是有一大群人,正聚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大声嚎哭着。

军团里的千夫长,已经算是高级职务了,对应的是地方上的战团长。他这个职务,比其他伙伴都高了不少,甚至比他义父和叔叔们,都高。

而金刀谶的影响,已经触及了王朝顶层。南齐取代刘宋之后,萧道成有次拿金饰的小刀吃瓜,大臣立刻劝谏说,宫廷内外都在盛传金刀的说法,不可以触及这个忌讳。萧道成很是担心,最后决定把宫里所有金柄的器具全都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