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章(第1页)

  “晒酱可以练练,榨油养鸡可以先动起来。地方大,养殖散着来,那就跟农户家养的鸡没两样,先把榨油的油料内循环,这样即使初期出油率不高,拿来喂鸡也不亏,吃不完就再养些猪。

  “这厂子是给我们家盖的,也是给他们盖的。他们每个人都是厂里的一份子。”

  谢星珩记得,早期民营工厂,甚至有工人的股份。

  他们不是给老板干活,他们自己就是老板。

  还有很多连锁店经营,为了留住骨干员工,也为了稳定性,同样会有“股份诱惑”。

  有的是达到条件,直接签合同。比例不多。

  有的是入资,比例有区间,看金额决定。

  跟枫江百姓,不能用入资。

  那就把股份稀释,每家能得一点。

  股份制对他们来说太难懂,直接定奖金制度、年节双薪制度。

  让他们知道达成什么条件,可以拿多少钱。

  用他们通俗易懂的话,就是不种地了,找了个活干,拿月钱的。

  初期要日结、周结,给人安全感。

  最好学学改革开放时期的工厂,一个萝卜一个坑。

  各家岗位可以“流传”,搞成铁饭碗。

  这也是为自己干活。

  场地名义上还是江家的,可主要工作人员是枫江百姓。

  现在的人都有一个观点:能叫亲戚,就不叫外人。

  江家有亲族,却愿意给机会他们,那这个场子就是给他们盖的。

  姜楚英听得发愣,看看儿子,又看看谢星珩,不知道枫江县的书院都教些什么。

  没记错的话,大哥信里是说谢星珩是农家子。

  脑子怎么转这么快?

  宋明晖侧目,又看小鱼,小鱼傻呵呵乐。

  “这个好,油榨已经做好了,我让陈管事收购了些黄豆,可以开工。他们不会都留下的,很多人熟悉水乡,到了旱地不习惯,回头赈灾款到手,手里有了盘缠,还是会回乡。也有些人找陈管事打听哪里能买地,有田地才有根,单纯给人务工,总是没安全感。这样一来,干活的人不会很多。”

  农庄吃得下。

  江知与也不想再找族亲了。

  江致微问:“那不在农庄务工的人,要给盘缠吗?”

  宋明晖不吭声,看小鱼,想看看他家小鱼这段时间有没有长进。

  谢星珩也闭上嘴巴,把高光给老婆。

  江知与用钱大方,还是那句话,散都散了,不外乎那点。

  账目都在他心里,稍作思索,便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