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4章(第1页)

  这座沿海城市的茶产业很发达,最初是为了海上贸易的茶叶才大片种植,历经百年,茶园成熟,茶种优胜劣汰,有名茶玉露和仙毫。

  另外各类小作坊繁多,各行各业都有涉及。

  江知与之前为着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又做了扶持。产业很多样化,但没形成规模。

  谢星珩看着安排,在腌制海产以及茶产这一处,塞进大批军嫂。

  先减轻职工压力,让有钱的部门,帮着养一批人。

  余下的人手,他根据原料获取难易度,往不同的作坊塞人,再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这里缺人了,就先从茶园里抽调。人多了,就再做安排。

  安排到最后,还有多的人,他再做人员替换,把多余人力拉去开荒种树。

  再有少量力气小、身体弱的人,实在没法子安置了。

  谢星珩想了想,让他们去做海产养殖,反正离海近,换水也方便。

  他记得枫江县就养了很多味鲜肉嫩的淡水鱼,这样子才能满足权贵需求,不用总是临时捕捞。

  先调些闲着的府兵去挖大水池,引水试养一段时间看看。

  养鱼不用时时盯着,搭着晒些虾皮、海带、紫菜什么的。

  另外,再请人过来教他们编制渔网、渔捞,草鞋、草帽等东西。

  渔民都会编制渔网,还会修补。正经去卖,卖不上好价,挣个手工费,搭着送个帽子、草鞋,算算工时,有些人着急用的,就会买。

  再有人算算买原料的价格,考虑到做工问题,也能考虑入手成品。

  他们的连番安排,让海城彻底运转起来,走在街上的人都下意识加快了步伐。

  可跟从前的死气沉沉不一样,这一次,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也看得见效益,都乐在其中。

  这个新年,是在忙碌之中度过。

  如同中秋节一样,江知与联合当地衙门,再召集城内商户,筹办了一场元宵灯会。

  百姓们嘴里说着太忙了,没空去玩,但他们吃过晚饭,又默契的走出家门,往张灯结彩的街区走,去过元宵。

  又是新的一年,谢星珩跟江知与没去外面过节,还在核对海城税务。

  他俩有点小紧张,很怕一顿操作下来,反而亏损了。

  江知与说:“初期投入大,有所亏损是正常的,过阵子,这些投资都变成现钱就好了。”

  但这不是自家生意,是一个府城的税务。

  海城的税务,仅一府之力,就能以百万计算。在历史记载里,巅峰税收达到了四百多万。

  谢星珩前几年在京城户部任侍郎,据他看的资料显示,这几年的国税总额也就一千多万左右。海城的税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他是做过生意的,也切实的去过了很多城市。

  以他的见闻,大启朝不该穷成这样。毕竟朝廷不止一个盐场,内陆还有盐池、盐矿,沿海城市比如上陵府,税务也不少。

  如此版图,一千万的税收,平摊下来,一个县城一万两,合理吗?

  把贪腐这块儿的银子捞出来,朝廷自然就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