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的姐夫是太子女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四章:双喜临门(第2页)

  他冷着脸道:承恩伯,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口,现在我们在议论国家大事。

  张安世便道:敢问陛下,要议什么事

  朱棣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张安世:议的乃是下西洋。

  下西洋好啊。张安世立即道:这下西洋,涉及千秋功业,关系我大明万千人的福祉,我大明要远迈大唐,非下西洋不可。

  朱棣心里舒服了,说实话,他这下西洋的国策,几乎是满朝反对,别说读书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对此颇有微词。

  至于那些勋臣,虽是不反对,可是支持者却不多,毕竟人家是武臣,陆地上的那种,和海上的不太兼容,你要人家挤出操练军马的钱粮去造船下海,人家不反对就不错了。

  只有张安世,居然极力支持,还是这样堂而皇之的支持,这让朱棣大喜。

  朱棣便道:是吗千秋功业,万千人福祉……嗯……你说来听听。

  张安世道:臣听闻,天下之大,岂止区区一个西洋,这汪洋大海之外,我大明对此竟是一无所知,可平日里,还有人口称什么家国天下,天下何其大也,若是大明对域外毫无知觉,岂不可笑吗

  再者,就说这倭寇吧,倭寇就是自汪洋大海中来的,若是大明没有往东洋的船队,那倭国如何会协助我大明打击倭寇倭寇表面上只是一群蟊贼,可我大明沿岸万里,他们自海上来,随时袭击我大明防备薄弱之处,杀戮百姓,奸淫掳掠,今日我大明国力强盛,尚且有如此巨大的危害,且来的只是区区一些倭寇的蟊贼,那么他日若是还有比倭寇更强大的海贼呢

  顿了顿,张安世继续道:所以臣以为,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要有圣明的人提前预知到未来的祸患,这便是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法。

  倒是有一些人,口里说着心系天下,却对于未来的祸患一无所知,从不为天下的子民的将来考量,成日计较的,却永远都是他一亩三分地中的事。

  陛下,臣以为,这样的人,做一个县令,或者做一个地方上的保长,或许能力足够,可若让他们身居大臣高位,掌握大明的国策,臣以为……这远远不足。我一向听说,历朝历代开创盛世的君臣,往往都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之人,往往快人一步,料常人所未预料之事,岂是区区一个账房,一个只晓得作文章说的人可以担任的

  夏原吉听罢,脸色铁青,他冷哼一声,不过却没说什么,因为他现在算是明白了一件事,张安世这样的人,不可控,他没有把握自己在反唇相讥之后,这家伙又说出什么话来。

  索性,他什么也没说,退回班中去,只是即将入班的时候,他的眼睛下意识地狠狠瞪了不远处的国子监祭酒胡俨一眼。

  胡俨其实早就有预感,下意识的身子一缩,想藏匿到前头的人身后,不过不可避免的,还是被夏原吉的眼睛扫过。

  顿时之间,胡俨开始面色潮红,呼吸急促。

  可随即心里又释然了,管别人怎么想呢,老夫堂堂正正,不畏人言。

  朱棣自是龙颜大喜,只看了众人一眼,当下道:朕与卿等,难以商议出结果,卿等退下。

  既然已指望不上这些人,那么索性直接绕开他们,将这下西洋的事,完全交宫中自己来干,反正朕有钱。

  百官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是不希望动用国库的,可是不动用国库,皇帝却要坚持己见,拿内帑银来支持下西洋,也不免让他们心里不舒服,有这个钱粮,不如免赋呢。

  朱棣留下了张安世,邓健见张安世没走,便也大胆地留了下来。

  朱棣朝亦失哈道:去将郑和叫来。

  亦失哈点头,匆忙去了。

  随即朱棣喜道:张卿给朕帮了大忙,你这小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可真不是小数目,有这样多的银子,朕这内帑,就足以供应下西洋的所需了。

  张安世笑吟吟地道:臣这儿,能不能也分一杯羹就请陛下,恩准臣供应三十艘船,随郑和公公一道下西洋。

  供应三十艘船

  此番下西洋,大抵舰船三百艘,当然,号称是千艘,而张安世请求供应三十艘,这就等于是愿意资助其中一成的人员、费用、宝货开支。

  若是换做其他的事,朱棣难免会想,这小子插手的事太多了。

  可偏偏这是最耗费银子,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下西洋,在朱棣心中,显然是张安世希望缓解他的压力,为他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