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6章(第3页)

  “哟,还打仗呢,第九期?”王越挑着眉毛笑了一下,问道:“哪位千户标下?”

  王越是北洋七期的兵,刚好到他这一批兵练成后就派到大同镇守关隘,随后又北征进驻归化城,他们那两期打过仗,尽管都是顺风仗,但再往后就真都是训练经验充足的新兵了。

  就像这些跟随商贾测绘的北洋旗军,武备极佳,唯独看着没有老兵那股狠历劲儿,一看就知道是新兵蛋子。

  “左卫前军千户陈大猷标下。”

  陈大猷,王越念着这个名字,挑了挑眉毛道:“我在北洋时他还是百户,留任教员,是打算考武举呢?”

  “是,千户打算考武状元进讲武堂。”

  小旗官代入接受问询的角色,甚至忽略了王越本身也就是个小旗官的身份,他嘿嘿笑道:“放松点,咱就聊聊天,这俩月不会耽误你们的事,还能让他们学到不少东西,说是打仗,知道要打谁么?”

  说实话,王越这个问题是归化城所有旗军心中共同的疑问。

  归化城左近驻军不可谓不多,单单万岁军就有上万人驻扎在内,更有大明金国的甲骑数万驻帐左右,兵力极多。

  朝廷说要打仗……可这归化城周围有需要征讨的人物么?

  没有,归化城大权掌握在三娘子手中,乞庆哈垂垂老矣又是投降进的归化城,他儿子扯力克成不了大气候,将来王位多半要给京师的布塔施礼拿去,可除了大明金国内部,外部根本没有能称得上是敌人的部落。

  难不成还真要到西北边去征讨瓦剌?

  朝廷大量辎重向归化城囤积,听说国内还在用青龙军列朝乌梁海运送铺设木轨铁轨的材料,不论怎么看,后面都像要有一场规模浩大的远征。

  见旗军都不说话,王越抿着嘴笑了,这才抬手指向不远处的集宁驿,道:“这俩月你们要没事,去集宁驿里找郭八爷学学怎么让自己在冰天雪地里活下来。”

  他口中的郭八,是集宁驿的驿官,同样也是北洋旗军的出身,不过比他们早。

  “那位是北洋二期的兵头,在东洋上与欧罗夷见过仗,瞎了只眼送回来,在麻家港耽搁了两年,朝廷本来说让他去当老师,不乐意,来了集宁。”

  王越带着满面崇敬道:“我听说去年冬天,他每天睡醒光着身子先去雪地里打几个滚,酒醒了才开始做事。一旦出征,去远了补给跟不上又撤不回来,塞外冬天的日子可难捱,先学几手儿准没错。”

第八十二章

必征

  其实大明要发动远征的事,许多将官在心里都有所猜测,唯独不同的是由于朝廷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导致他们没人知道朝廷究竟要征多远。

  甚至就连要征的究竟是西还是北都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皇帝在不停敦促北洋被服厂全力生产冬季兵装,并且随着兵马在乌梁海驻军捱过整个冬季后的反馈,进一步加厚冬衣。

  最新的冬季铠甲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棉铁甲了,在不影响活动的部位甚至使用了大块鞣制带毛熊皮来保暖。

  甚至就连万历也不知道,但戚继光知道。

  因为万历让宦官坐着青龙军列给他送了几幅来自奥斯曼、萨菲波斯等国的天下舆图,这些舆图都不准确且漏洞百出,基本上只有除开大天朝圈和欧罗巴后地图才基本准确,即便只是最边缘……这个边缘是在万历皇帝的视角中,他眼里天朝在正中间,所以这些图别管怎么画,他们的地方都在最边缘。

  即使只是在天下最边缘,图上各国位置也有所不同。

  戚继光没空理会这些图上大概在西安的位置标为‘秦斯坦’、在洛阳标为‘契丹’、在杭州标记着‘宋’、在广东福建一带标记着明这种大杂烩一样的地图。

  他只注意到,在地图上都有一个地方叫莫斯科,万历在每副图的这个位置都画了个圈,附送皇明祖训首章几句话,另有书信简短:朕可算弄明白,北元封出去的西北王爷在此,戚帅筹谋所需一应给朕报来,五年征不得,十年征。

  附送的皇明祖训首章那几句,也无非是关于不征之国的,戚继光看着这些个不征之国都觉得尴尬……但凡太祖皇帝让征的,都没征,太祖皇帝不让征的,全征了。

  其实朱元璋的不征之国与必争之地很容易理解,所谓不征之国,是海外画个大圈儿,原话: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就是说有地利天险阻隔,又都穷的跟鬼一样,要他们不掂量自己斤两来找事,就让他不详;反正他们也不是咱的心腹大患,揍他们总会死人,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