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试驾布朗GP赛车(二合一)(第2页)
很多时候自信跟外人认可是两种概念,能在目前阶段坚定不移支持一名中国新人,确实需要一点信念跟“勇气”。
“北,不用客气,我的认可来源于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没错,无论是斯塔勒也好,还是看台上的观众也罢。
陈向北能收获支持跟认可,以及逐渐改变世人的眼光,根源在于他的速度跟成绩。
没有实力作为基础,他只会被默默的淘汰跟遗忘!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捷豹汽车停在了一座非常现代化工厂面前,大门上方的硕大招牌写着布朗gp的名称。
不过在厂房墙体很多地方,还是有着本田的“h”标志,告知着世人它原本的身份。
斯塔勒领着陈向北走进厂房内部,相比较原超级亚久里总部的空空荡荡,这里面充斥着各种设备仪器跟赛车部件,一眼望去至少有数十名研发工程师正在认真工作。
虽然这个世界观看f1比赛的车迷数量接近十亿,但对于赛车的研发过程了解的却不多。
事实上f1赛车研发出来飞驰上赛道之后,并非这辆车就陷入停滞没有更改,全年整个赛季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升级,这样才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一支车队开局速度很快,各种碾压对手大杀四方。
结果跑着跑着,就逐渐落在后面查无此人,往往就在于车队后续跟不上。
类似情况更多出现在小车队身上,比如说22年的索伯车队,开局c42靠着围场内重量最轻的优势,基本上占据着“地球组”头排的位置。
只是随着赛事的进行,车队资金跟研发就比不上那些大车队,逐渐被对手追近跟超越。
至于大车队越来越慢,原因有可能是升级幅度不够大,也有可能是出现了“负升级”。
毕竟实战跟风洞中的模拟数据不同,还得考虑赛道布局跟车手适应能力。很多时候看着升级部件在电脑数据中很美好,实际应用上去却一塌糊涂。
所以想要保证一辆赛车全年具有竞争力,以至于造出一辆真正的“火星车”,对于车队的研发实力要求极高,整个过程中容不得丝毫技术路线错误。
很快陈向北跟斯塔勒穿越总装车间,来到了成品车库面前。
随着大门的缓缓打开,一束探照灯从吊顶打下来,照射在一辆黄白配色的方程式赛车上面,它就是本田f1车队遗留的终极产物ra109原型车。
当然,现在应该称之为布朗车队的bgp001赛车!
两人走到赛车面前,斯塔勒伸出手缓缓抚摸着壳体,用着堪称“陶醉”的语气诉说道。
“北,这就是集结了四支研发团队技术结晶的赛车,它是如此的优雅、迷人跟强大!”
斯塔勒的动作跟言语,无一不是透露着这个英国老头子,发自内心对这辆bgp001赛车的欣赏跟喜爱。
陈向北对此能感同身受,因为车手面对一辆真正性能强大的赛车,那种迸发的情感向往同样无法抑制!
其实斯塔勒说的还不够详细,这辆bgp001不仅集结了四支顶级研发团队,还拥有着三座不同风洞辅助配合,堪称f1赛车历史上的里程碑。
这三座风洞分别是位于米镇的布朗gp研发总部,位于银石附近的超级亚久里研发总部,以及位于日本东京的本田赛事总部。
至于第四支顶级研发团队,则是来自于引擎供应商梅奔!
本田完成了ra109原型车几乎全部动气动力学设计,却没能撑到安装引擎实车测试那一步。
随着本田集团的全面退出,自然得不到本田赛事引擎的供应,罗斯·布朗只能把目光转向其他引擎供应商,梅赛德斯·奔驰就这样进入了视线。
双方在迈凯轮ceo惠特马什的牵线搭桥下达成合作,梅奔为布朗gp车队提供赛事引擎。同时为了能做到引擎跟变速箱的完全适配,还派出研发团队更改了部分底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