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2章(第1页)

  这一句东征用,把应明高兴得够呛,鼓掌道:“放心,你这便挑选能吏亲信,三十人吧,我派船派人,带回东洋军府,向大帅请下一份募兵令,准他们去日本地方募兵。”

  “既然如此,我愿意去。”景胜看着地图道:“这场仗的时间会很长,我希望将军能不催促我进兵,南蛮叛军,与一揆无异,人多便不能精诚团结;大势在我,待能攻取故地,我会据河以守,一城一地的和他们争夺。”

  “如此甚好!”

  应明站起身来让人上酒,对景胜道:“将军北征,一应辎重物资皆由应某负责,你后方粮道不必担心,只需全管作战便是。”

  其实这一下,给应明解决了两个麻烦。

  眼下应明眼中最大的两个麻烦。

  麻烦跟德雷克、跟苏格兰、跟叛军都没有关系,他们称不上麻烦,实际上应明眼中最大的麻烦就是杨策、刘汝国,以及新来的上杉景胜。

  杨策出征,是打到哪儿、杀到哪儿、抢到哪儿,跟汤显祖想要在夷兰两岛大治的思想相左,杨策打过的地方再想治理非常难。

  如今他要去荷兰,应明就差自己去送了。

  刘汝国和上杉景胜,对地方的破坏力稍弱,但他们两个人的所求则是对立的。

  刘汝国想要的,是把打下的土地依照大明惯例,设官员管理,而且还要让跟随他的百姓有参与科举的权力,哪怕就在伦敦搞乡试呢,也要掌握权力的人来自百姓。

  上杉景胜就不一样了,他求的是像这片土地过去的贵族一样,统治一片封地,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让这俩人一起,在应明眼中是最大的麻烦,比什么德雷克破坏力大多了。

  如今好办了,上杉景胜去北边打仗,打完仗接着渡海去东边,到时候打下来的土地一多半给他当封地都没关系。

  剩下个刘汝国,跟汤显祖的执政理念勉强合得来,这就不会出现内乱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信

  德雷克的部队再次集结,向南方大山席卷而下。

  并非德雷克想要南下跟明军打仗,而是不往南走就没办法,秋天要来了。

  苏格兰诸部皆缺少壮男,先前受伊丽莎白感召南下作战,也错了过耕种土地最好的时间,眼下他们除了要去南方抢一把,再无别的出路。

  有赖于应明布置在边境的斥候,刘汝国能在德雷克南下之初便收到消息,顺天安民义军扩编后的五队人马倾巢而出,在山北布防,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

  而后德雷克北撤,被刘汝国一路追至山区西北名叫曼彻斯特的城郊,是德雷克的二道防线。

  这座城并无坚固城防,但城镇被三条河环围,围城持续多日。

  刘汝国的大军被调往此处,德雷克的援军也向城镇增兵。

  控制曼彻斯特,就掌握了西部利物浦的出海口,就掌握了通向北方或南方的道路。

  而谁能控制河流,谁就能控制曼切斯特。

  城南原野中并不宽广的默西河,成为战役最关键的地点,渡过河流,对刘汝国的部队来说,渡过河流,北方目力极尽处的繁华城镇,就是唾手可得的战利品。

  双方援军皆至,在河畔展开惨烈的反复争夺,战斗已经打响十七天了。

  孟信在河南岸的树下单人壕里用通条疏通着铳膛。

  他是艾兰人,生在艾兰南方叫不上名字的小地方,家中兄弟姐妹极多。

  前年刘汝国起兵打到他家乡,单靠一家之力就能把富商宅邸抢得干干净净,后来带兵的山东移民成了他大姐夫、传令兵成了他三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