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6307出道马鞍山Cjz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 方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1页)

面对大包方案编制的困局,考绿君子突破性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以图纸会审为支点撬动十一家二包单位协同作战。通过整合专业公司技术力量,将传统单向指令转化为双向互动——工业安装公司优化吊装方案节省12万元成本,各专业单位提前三天提交方案大纲,施工界面冲突率骤降75。当三色批注的《配合手册》落地时,他顿悟:真正的管理不是填鸭式管控,而是用技术民主激发专业势能,让规范框架与基层智慧在施工蓝图上共振。

——————

在询问大包管理费时,其实,对大包管理费的计费基数(如是否包含二包供材价差)、费率标准(是否实施阶梯浮动费率)、服务范围(是否涵盖为二包单位做方案深化设计服务)等很多细节我并不明白。

编制方案工作量巨大,我初出茅庐,毫无经验,不能如期完成怎么办?如果编制的组织计划、施工方案和工程大纲(工程进度计划的简称)……等等,执行责任怎样落地?二包单位不认账,扯皮拉筋怎么办?

我脑子里却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是毛泽东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工作方法论)。

作为大包单位的工程方案编制人,我将行使大包管理和协调的义务。可以从图纸会审这个关键环节入手,把十一家二包单位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方案编制的流程是不是也可以打破常规,从二包单位收集基础素材,经过整合优化后再反馈给各专业公司呢?

我把整个方案的编制流程细细地捋了一遍,发现传统的"总包定框架-分包填内容"模式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弊端,特别是机电安装与土建施工的界面划分模糊、各专业专项方案整合滞后等问题尤为突出。

说干就干。我与办公室联系说明要借用公司节,我把我当计划统计员时的经验,创新性地嵌入计划-统计数据对照管控流程,将质量验收签字与工程进度结算进行联动设置,这种将管理要求与技术标准深度融合的做法,得到二宝单位与会代表的认可。

大家认为,这样很好,把各个单位在施工中的交叉点明确,事先做好预案,白纸黑字避免将来扯皮,有问题摆在桌面上,把下军旗(背对背)变成下象棋(面对面)。特别是机装公司主动提出各单位近尽早把方案大纲报土建大包,最好三天后就送到大包以便汇总纳入总进度计划。机装的建议得到其他单位的同意,他们方案大纲的递交时间竟然比我预想的一周提前了三天。

各专业公司如约在72小时后提交方案大纲,我在审阅时采用"三色笔批注法":黑色记录技术性问题,红色标注组织瑕疵,蓝色书写优化建议。特别是对工业安装公司提交的起重吊装方案,我将调整意见工整地用梅隆纸复写,连同重新验算的载荷系数表、优化后的吊装平面布置图一并装订返还给工业安装公司。其中重点提出三个改进方向:

1、起重设备由原设计的200吨履带吊调整为160吨汽车吊,附计算式证明起吊高度68米时安全系数仍达21,参照《起重机型号性能手册》武汉冶金建设宗公司1963年版。此举可减少机械进出场费12万元,同时避免履带吊行走对已完成道路面层的破坏;

2、

调整起重设备行走路线,避开地下综合管廊脆弱区域,使吊装半径由42米缩减至35米,预计提升吊装效率20,同时为预制构件堆场腾出300平方米空间,此项调整需同步修改《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这样路线距离减短,效率提高,台班使用量节约,并有利于工业安装公司大型预制构件的进场。方便了机装公司和电装公司的设备存储场地;

3、起重设备的落点位置、吊点、吊装倾角可做调整,后附吊装几何解析图供参考。

起初,工业安装公司的技术团队对我的调整建议还有些质疑。我更是忐忑不安,因为我的这些意见和想法都是纸上谈兵,是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的东西,而我却没有一丁点的实际经验。

但是他们研究了我所附的计算式、平面图和吊装几何解析图后,几经讨论,最终还是接纳了我的意见。

从后来他们报来的正式方案来看,他们确实把我的意见纳入了他们方案的技术细节,他们的方案确实专业,使我切切实实地见识到什么是专业水平,为什么专业的事让专业来做。

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做法虽然不是技术教科书的方法,但在实践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弥补了我的知识缺陷和技术短板,同时减少了我的工作量;其次,计划-统计数据对照管控流程按进度付款,对各个单位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再则,它增加了方案执行责任的落地,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扯皮拉筋!毕竟二包单位的方案是二包单位自己提出来的,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审核的。

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工程管理,就是在规范框架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