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6307出道马鞍山Cjz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5章 枝江建校组建采购小队(第1页)

1961年,因国家经济调整,湖北冶专外迁至湖北枝江。师生在物资极度匮乏中建校,劳动强度大却饱受粮荒之苦,学生以红薯杂粮充饥,甚至出现卫喾彰因暴食全国粮票兑换的米饭引发急性胃扩张身亡。为求生计,班级组成采购小队探访萝卜供应源,却遭遇讹诈闹剧。考绿君子凭借医术识破骗局,智斗顽徒,既化解危机又暗藏时代辛酸。故事交织生存挣扎与人性微光,折射特殊年代的苦难与坚韧。

——————

枝江建校

前说道,计划科长程自庸向考绿君子讲述了有关他从设计院回归,以及担任统计员岗位的相关背景情况后,好奇地问考绿君子:“问题都集中在你们学校枝江建校,那段时间,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回事?”

这首先要简单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你说说吧,我不嫌话长”程科长关心温和地说:“你现在是计划业务系统的一员了,我也需要了解我们系统成员的情况。”

“唉,说来话长……还是算了吧。”考绿君子声音里裹着沉甸甸的叹息。

茶杯与办公桌轻碰的脆响里,程科长将茶盏往考绿君子身边推了推,眼尾细纹里漾着温煦的光:“且当是闲话家常,你说我听。你既然进入计划业务系统,总该让我了解一下我们系统成员的情况。”语罢又添了句,“水还烫着,慢慢说。”

要理清这桩档案事件,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50年代中后期,盲目的“超英赶美”,浮夸风、“共产风”,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困难程度,粮食不够饥肠辘辘,胸闷肠鸣,头昏眼花步履如醉,那种“棒子粟粮瓜菜代,肿了大腿肿脑袋”的感受,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中共中央确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教员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要那么急,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要大搞调查研究。

贯彻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从1961年1月至1963年6月,全国城镇人口就减少了2600万人,周恩来当时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参考《中共党史简明词典》)

根据国家的部署,城市精简和疏散人口的要求,学校外迁,我们学校迁往枝江。(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又撤销了迁校计划。那是后话。)

“嗯,你说的这个情况是我们共同的经历,我们单位当时也下放和裁减了不少的职工……”计划科长程自庸说。

根据国家的部署,城市精简和疏散人口的要求,学校内迁,我们学校从武汉迁往枝江。

枝江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属三峡之末,荆江之首。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在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境内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6000年前,枝江地域上已有原始的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周称丹阳,属楚。春秋前期乃楚都所在地,后为罗国。战国时仍名丹阳。秦,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属南郡。

1949年7月11日枝江解放,属湖北省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1951年,湖北省宜昌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地区专员公署,枝江属之。1955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枝江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第117次会议决定恢复枝江县,属湖北省宜昌地区专员公署。

现今枝江是县级市,总面积13104平方公里,西北部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588,东南部平原占412。枝江交通极为便利,万里长江贯东而去,焦柳铁路穿市南下,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并行东西,三峡机场距市中心3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9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为5049万人。

枝江虽是历史名镇,但1961年的小镇与今日的枝江市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也有公路,但是主要的交通是依靠长江水港,我们30分钟就能徒步漫游整个枝江全城的主要街道。

我们刚到枝江时,学校一穷二白,平地建校,工民建专业的同学可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测量、放线、支模板、砌砖、木屋架……等技术活。我们是机装专业只能干一些挖土、搅拌砂浆、运沙石、运砖等没有技术含量的粗重体力活。

建校的各个班级分别借住在枝江周边农户的草棚栖身。一个牛棚将草席一围,大通铺挤住20多个同学。

劳动强度大又正值长身体的关键时刻,粮食不够吃,一个月的定量还不够吃半个月,要命的是,除了国家配置定量外,还没有菜蔬辅食。

我们用1斤主粮(大米)和农民换5斤红薯(农民属于农业人口,很少有机会买到大米),我们也就,为的是多吃几口,图个心理安慰。

现在提倡吃红薯,吃杂粮,减肥保健,那时吃红薯可是吃得胸闷肚胀屁声响。

后来主粮不够,国家配搭配玉米高粱等杂粮,没有大米,换不成红薯,同学们不仅不够吃还饥肠辘辘屁滚肠鸣。

后来,我们住进学校暂时营地,那是枝江解放前原县衙门的故址。我们全班45名同学挤住在一个大约90平方米的仓库里,尽管十分拥挤,我们感觉比住在农户的牛棚里还是好了许多,有一种进了城的感觉。

走出学校营地就是枝江主街,左转再走分钟的街口,有一个小餐饮店,叫餐饮店,实际上冷冷清清,因为粮食供应紧张,餐饮门庭萧然;

小店在门口支一口大锅,煮一大锅的萝卜,引来学生,热闹起来,每碗也就清水上漂着几块萝卜,同学们吃不饱就三天两头去小店买萝卜汤。开始每碗卖五分钱,(挺贵的,当时国家供应大米也就6~7分钱一斤),后来看着供不应求就涨价1毛。2毛,2毛五,后来三毛(三毛即三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