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2章(第3页)

  “西国夷人可以用囚禁、奴役、混血、驱使来让他们使力,我们就要以同体同肤接纳他们,令其归心——杨君瓒,既然你这么好奇他们是从哪来的。”

  陈沐低头抬手平展了坐在椅子上皱起的官袍,抬头挑挑眉毛,道:“他们的历史,你来写吧。”

  “没有人天生愿被奴役,只要我等将现在攥入掌中,他们的未来便必定与大明绑在一起,当他们成为大明的一部分,变成我们,一切便迎刃而解。千年以来,兴,天下兴;衰,天下衰;中国即天下。轮不到别人来定义什么是我们,我们不但要定义自己,还要定义他们。”

  “亚墨利加,数以千万计的子民正翘首以盼天子的接纳,只需要四十年,两代人,皇帝在亚墨利加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兵力。”

  陈沐磨痧下颌短须笑了,手掌轻拍在太师椅扶手上,道:“说说关于战事的事,君瓒通东洋,总不至于仅看了些风土人情回来吧?”

  杨廷相闻言胸有成竹地轻笑,随后向陈沐拱了拱手,缓缓走出堂中在门外对人吩咐几句,这才回来对众人道:“西国国王邀我在马德里的武器广场看了他的军阵,甲具、兵刃、铳炮、阵形与讲武堂教授林来海战时的西夷军团并无不同。”

  “唯独铳手在军阵中多了两排,矛手少了两排,一个三千人军团中有大约三百顶盔掼甲持剑盾的武士,这样的编制并未在林来海战中出现,但在陈帅平定吕宋西乱时曾有剑盾武士参战。”

  “在下猜测,更多的铳手与重甲步军,是为对抗陈帅在南洋时那支四成用铳、六成用矛的宗藩军。除此之外,在西夷本国,每个军团都有更多骑兵,并非吕宋或关岛见到的仅数十骑,一个军团多五百余骑,执长矛长剑,人马皆重甲。”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这并非在下亲眼所见,在下船队至塞维利亚时,并未在沿海岸边见到西夷大举造船。但翟哥儿说,自林来海战后,国王下令各地砍伐森林,制造更大的战船,国中各铸炮厂都在制造更大的铜火炮。”

  说着,有军府武弁持长绘卷入内,得到准许后在杨廷相身前将绘卷展开,上面以精细工笔画出一艘庞大战舰,引人注目的是排列超过十门火炮的单层火炮甲板与舰首那一圈弧形炮位,尽管甲板只有一层,载炮至少三十五门。

  但这幅图的船中后部画得虽然同样笔锋,却多处模糊不清,有些舰船部件属于明船特有,在西船中并不存在,令陈沐将疑惑的目光投向杨廷相。

  “在下命流寓西国的明人秘密贿赂船匠,得到西国国王下令制造舰船的船首图,其后船身与船尾皆为在下想当然绘制,此船名巨盖伦,隶属西国‘神明眷顾、走运而伟大的舰队’,目下仅知其国造如此大舰数十,据船首图测算,船舰用料三千至四千,吃水两丈余,载兵应三四百,搭建船炮从船首炮位上看,膛径过六寸。”

  杨廷相说罢,拱手道:“陈帅,就在下所知,南洋船舰,最大者不过两千五百料,对战此等巨舶,只怕有力不逮。”

第九十九章

七百

  夜晚的凉风透过撑开半扇的窗涌入室内,吹散噙着烟斗倡议军事的北洋将官造出一屋子的乌烟瘴气。

  北洋衙门参谋厅的内室仍旧人声鼎沸,当身着深蓝或赤色学员戎服的将校武弁足蹬马皮短靴捧着资料或茶水不断进出,只有身着蟒袍的陈沐一个人坐在外厅,两臂肘顶膝盖手托脑袋,手指缓缓揉着太阳穴。

  杨廷相从西班牙带回的情报太重要,西班牙的新式盖伦船哪怕仅看船首,都是当之无愧所向披靡的海上巨兽——这幅船图让陈沐对遥远大洋另一边海岛小国伊丽莎白深感佩服。

  他不知道历史上的无敌舰队与当今明朝船料应如何比较,但西班牙人的造船技术与能力是不会发生大变化的,没有林来海战受挫的刺激,历史上的无敌舰队中船舰可能比这艘杨廷相称作‘巨盖伦’的船图稍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英国人就是击败这样的舰队,踏上称霸大海的第一步。

  根据杨廷相的船舰绘卷,西班牙新造战船长度与万历号相匹,但船形要更宽、船腹更大,因此估算用料比万历号更多,尽管在心理上,陈沐倾向于这是西班牙最大的战船,实际情况却不允许他草率做出判断——西班牙如果仅有五艘这样的大船,没什么可怕的。

  可如果这个数量达到十艘,在可能发生的局部战斗中就能为西班牙提供足够的海战支援与海上震慑;如果达到三十艘甚至更多,陈沐东征的战略就必须重新调整。

  啪!

  陈沐的手拍在桌案上,抬起头对侍立一旁的武弁道:“取纸笔来,我要写信。”

  过去一直准备以新建制的东洋军府之力东征,但那是建立在明军可以在大东洋取得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地区霸主西班牙短期没有同大明再次开战为前提,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就需要保险一点。

  陈沐要向南洋借人、借船、借兵。

  借邵廷达、石岐,三个千户的兵,六支舰队的船。

  同时,他还写信去往广州府合兴盛的闽广会馆,召各船主来天津。

  这封信就和来自西班牙的情报没有关系了,不论西班牙人造没造新式大船,他都必须给商贾写信。

  斟酌着将书信写好,命几名亲信家丁骑手使驿站昼夜兼程将书信送往广州,这才起身走向内室。

  在参谋厅的内室中,包括邓子龙、杜松在内的数名北洋教官、帅府幕僚围长桌而坐,长桌正中被打开,露出八尺长四尺宽的巨大沙盘,各以竹鞭议定东征进军路线。